•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

2021-03-12 13:18: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2016年的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今天,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歷史時刻,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總結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正反兩方面經驗,我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論斷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必須適應當前國內外形勢新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尊重新聞輿論傳播規律,努力創新方法手段,不斷開創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新境界。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極端重要的學理基礎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的存在是一種社會歷史性存在,人類的生活過程是物質性活動和精神性活動的辯證統一。人類如果能夠借助於精神活動把握了可能世界,那麼就可能在現實社會生産生活中經過自覺創造和選擇更加符合規律性和目的性世界模型,從而引導物質活動,使之走向於更理想世界。人類的精神生活具有規範物質生活、引領物質生活、超越物質生活的本質。在社會有機體中,人類精神生産生活往往以社會意識形態方式呈現,並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扮演極端重要的角色。

  具體地講,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人類精神生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在馬克思主義視野中,一定社會裏居於統治地位的思想必然是統治階級的思想。這種思想上層建築以各種方式對於人們的政治選擇發揮導向作用,從而對社會有機體進行調節、控制、治理,以保證社會系統穩定運作。如果説前現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邊界相對清晰,那麼數字時代社會有機體各要素的邊界則相對模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有著十分複雜的關係,有著作用和反作用的現實過程,並不是意緒的簡單決定和被決定邏輯”。因此,必須從總體上把握社會基本矛盾。

  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這一邏輯理路來考察,現代社會宣傳輿論工作,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政黨、政權安危必然密不可分。任何政黨要奪取和掌握政權,都必須用好思想輿論這個武器;任何政權要實現長治久安,都必須守好新聞輿論這塊陣地。這就啟示我們,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刻也不能放鬆和削弱黨的宣傳輿論工作。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疊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難以堅守。“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任重道遠

  長期以來,我們黨的主要媒體與黨和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真理、宣傳黨的正確主張、反映人民群眾呼聲,在百年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新時代以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在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連接中外、溝通世界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現在社會仍有一些人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存在錯誤認識:

  一是以為只要把經濟建設搞好了,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自然就鞏固了。誠然,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僅僅做好經濟工作,未必一定能夠鞏固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精神生活、精神力量、精神文明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二是以為只要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應該講輿論導向,其他媒體輿論都可以“網開一面”。其實,這種認識是十分有害的。“自媒體”時代中的“自媒體”是技術現代化問題,而“自媒體宣傳”則是意識形態問題。一些小報小刊、少數廣播電視欄目、網路等媒體充斥著怪異新聞、花邊新聞。他(她)們隨意調侃,沒有是非、沒有底線,甚至有的價值觀明顯錯誤,對社會發展只能起消極作用。如果只有主流媒體講導向,保持“大江大河水清漣”,放任其他媒體“小河支流亂排污”,那麼整個輿論生態環境就不可能海晏河清。

  三是以為只要把黨內、國內新聞輿論工作做好,國外的新聞輿論工作就迎刃而解。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風雲波譎雲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西方對我分化、西化圖謀形勢嚴峻。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對中國“污名化”更加強勁。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勢力擔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世界的影響,刻意矮化、曲解、抹黑中國,竭盡全力挑撥離間、混淆視聽。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外宣傳輿論工作,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宣傳教育,不宜概念化,必須敢於亮劍。特別是針對網際網路這個宣傳輿論工作中的“最大變數”,必須頂得住、打得贏,善於用事實戳穿詬病,用真理揭露謊言,用科學戰勝謬誤,確保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不辱使命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歷史和現實的角度,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五年前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地位作用、職責使命、原則要求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彰顯創新意識、時代精神、實踐指向,讓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不負黨和人民重托。

  以不斷增強“四個意識”體現對黨的無限忠誠。不斷增強政治意識,絕對忠誠黨中央;增強大局意識,自覺服務黨中央;增強核心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增強看齊意識,始終緊跟黨中央。始終讓新聞輿論工作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必須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

  以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體現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團結穩定、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做好正面宣傳,必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以“偉大鬥爭”精神體現不天真不大意不退縮。在紛繁複雜的輿論鬥爭場中,天真就要犯錯誤,大意就要出問題,退縮就要失敗。必須挺直腰桿、站穩立場,勇於擔當、能徵善戰,敢於交鋒、善於引導,澄清謬誤、明辨是非,最大限度地消除雜音噪聲,讓黨的主張成為時代最強音。

  以“中國故事”的高品質傳播體現中國話語權。中國已經站在世界舞臺的聚光燈下,我們的對外傳播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內容豐富前所未有、舞臺廣闊前所未有。但文化資訊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形象和西方主觀偏見的“反差”、中國軟實力和中國硬實力的“落差”明顯存在。我們必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中國故事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話題,讓中國聲音贏得國際社會理解和認同,為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作者係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