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雷鋒精神:唱響跨越時空的青春之歌

2021-03-12 13:18: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2021年是共産主義戰士雷鋒同志誕辰81週年暨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58週年。被譽為“道德楷模、青春偶像”的雷鋒同志雖然只有22歲的短暫生命,但是崇高而可貴的雷鋒精神卻生生不息,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雷鋒精神如同一部跨越時空、永遠暖心的青春之歌,在中國共産黨的百年曆史中光彩奪目、熠熠生輝,至今仍回蕩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和靈魂高處,引領著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向上向善、求真求美。

  雷鋒精神傳遞新時代青春正能量

  雷鋒同志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雷鋒精神永遠不會遠去,也永遠不會老去。歷經半個多世紀,雷鋒依然是高聳在中華民族精神之園裏的一座豐碑,是新時代青年心中可親可敬、可學可鑒的道德偶像。雷鋒精神以其鮮明的時代光芒和鮮活的人格力量,為“90後”“00後”青年源源不斷地傳遞著獨特而強勁的青春正能量。

  一方面,雷鋒精神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元素。他在黨的光輝旗幟下茁壯成長,以奮發向上的心路歷程,為新時代青年照亮了成才道路;他恪守紅色初心,把“有限的生命”投入“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深厚情懷,為新時代青年激活了內在動力;他立足本職崗位,以“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為新時代青年樹立了上進標桿;他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對集體、對同志、對朋友“像春天般溫暖”的深沉大愛,為新時代青年傳遞了情感力量。

  另一方面,雷鋒精神洋溢著濃郁的青春氣息。他從小父母雙亡,歷經生活磨難,卻始終保持熱情開朗、樂觀從容、豁達自信、堅強睿智、積極向上的良好個性,是新時代青年心目中的“陽光男孩”;他出身貧寒農家,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系統教育,卻完全憑著“釘子”精神不斷學習、充實自身內涵,同時帶動並影響身邊的人一起學習和成長,在新時代青年眼中,算是一名妥妥的“學霸”;他嚴於律己、艱苦樸素、原則性強,但一點也不死板和迂腐;他熱愛生活、充滿情趣、愛好廣泛、多才多藝,甚至敢於追求時尚,樂於分享快樂,具備新時代青年所崇尚的“文藝范”。

  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延續,也是中國共産黨精神譜係中一個重要的時代坐標。雷鋒精神之所以能夠跨越時空和代溝,始終保持與時代同行、與青春共舞的旺盛生命力和廣泛影響力,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它從人生哲學的高度,生動而深刻地回答了在新時代的語境下,青年“做什麼樣的人,怎樣做好這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怎樣走好這樣的路”等一系列帶有根本性、終身性的人生命題。與此同時,它彰顯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所蘊含的真理力量、道德力量、實踐力量、人格力量、情感力量,從而為新時代青年提供了一種看得見、摸得著、感受的到,並且可學習、可效倣、可踐行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範式。

  正如一些“00後”青年所言:“雷鋒精神是取之不盡的精神給養,是照亮奮進道路的時代之光。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環境如何變化,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人要始終高舉學雷鋒這面鮮紅旗幟,大力弘揚雷鋒精神,發掘雷鋒精神的時代價值。”可見,新時代的青年們已然自覺的將雷鋒奉為道德楷模和青春偶像,從雷鋒身上汲取恪守初心、砥礪前行的力量,因此他們發自內心的禮敬雷鋒同志、咏吟雷鋒精神。

  在新時代的青年語境中傳唱雷鋒精神

  1963年,人民日報首次公開發表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把雷鋒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推向大眾化、全民性的高度,使之不斷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人心。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基於不同的現實需要,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宣傳、推廣和傳承雷鋒精神,既有理論闡釋、專題演講、事跡報告、文本傳播、主題展覽、活動踐行等多種常規形式,也有影視宣傳、舞臺表演、網路推廣、音樂傳唱等一系列藝術載體。其中,音樂傳唱是不同時代的青年最易於接受、喜聞樂見的載體。

  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謳歌雷鋒精神的歌曲多達600余首,其中耳熟能詳、廣為傳唱的歌曲有《學習雷鋒好榜樣》《唱支山歌給黨聽》《接過雷鋒的槍》《雷鋒,我們的戰友》《小松樹快長大》《雷鋒精神放光芒》《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等。這些不同風格的歌曲為雷鋒精神插上了金色的翅膀,使其在流淌的旋律中穿越歷史時空、飛越關山萬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人們的心田、凈化人們的靈魂。歷史和現實證明,音樂具有獨特的傳播效力、共情效應和育人效果,不僅讓雷鋒精神在傳唱中走近青年,也讓青年對雷鋒精神入耳、入腦、入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話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傳唱。進入新時代,面對新的文化語境、新的生活場景和新的青年群體,以音樂傳唱的方式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既需要一脈相承的堅持和堅守,也需要與時俱進的創新和創意。從某種意義上講,要讓新時代青年帶著自願、自覺、自信來歌唱雷鋒精神,切實奏響新時代雷鋒精神的主旋律,既要精準用足、用好、用活《學習雷鋒好榜樣》等一批紅色經典歌曲,也要精心創作、編排、推出一系列符合時代需要、貼近青年心理、充滿生活氣息的新歌曲、好作品。

  面向新時代青年,以雷鋒精神為主題創作新的音樂作品,關鍵在於認真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新時代青年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出發,深入分析新時代青年對雷鋒精神的認知特點和踐行方式,深刻把握雷鋒精神與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的內在關聯,深度挖掘雷鋒精神的青春元素、思想能量和當代價值,深切關注青年的心靈追尋、精神成長、藝術涵養和話語表達。力求以新時代青年的心態、眼光和口吻,用他們熟悉的場景、素材和意象,用他們喜歡的歌詞、曲風和旋律,對雷鋒精神作時代化、民族化、通俗化、大眾化、年輕化、時尚化、審美化的音樂闡釋和音樂表達,使雷鋒精神的主題歌唱既飽含真情、充滿能量,又清新悅耳、朗朗上口,最大限度地釋放其內在的精神感召力和藝術感染力,讓新時代青年真正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悟得透、學得會、唱得出、傳得開,在優美動聽、直抵人心的旋律中對雷鋒精神産生親近感、親切感、認同感、獲得感。

  讓青年在音樂傳唱中弘揚雷鋒精神

  《禮記樂記》説:“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荀子樂論》説:“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也説過:“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無獨有偶,在西方文化中也有類似的名言。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説:“音樂和旋律,足以引導人們走進靈魂的秘境”,德國作曲家、指揮家門德爾松説:“一首我喜愛的樂曲,所傳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稱為“樂聖”的貝多芬甚至認為:“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由此可見,對於音樂修身養性、教化人心、陶冶心靈的獨特育人功能,中西方文化在思想認識上是相通的。

  對於新時代青年來説,傳唱雷鋒精神的主題歌曲,絕不是一種自娛自樂的休閒活動,也不是一種社群社交的生活方式,更不是一種隨心所欲的情緒釋放,而是一種內涵豐富、意蘊深厚的自我精神成長。既有與高尚靈魂之間的跨時空對話,又有對青春偶像崇拜的藝術化表達,還有對人生價值意義的體驗式反思,更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自主性追尋。而這種獨特的自我精神成長,不僅有機貫通了價值觀培育的規律性,有利於提升雷鋒精神在青年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而且充分反映了紅色音樂的時代性,有利於增強雷鋒精神對青年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生動體現了青年發展的主體性,有利於保持雷鋒精神在青年中的鮮活生命力。

  立足於新時代的大背景下,以適當、適時的方式,把青年動員組織起來傳唱雷鋒精神的主題歌曲,實際上就是要運用“思政+音樂”的理念,將這些紅色歌曲轉化為有效的素材和資源,對青年開展全方位、全要素、全員性的雷鋒精神教育。一是要以歌啟知,通過歌曲來敘事傳道,讓雷鋒的經典故事口口相傳、代代相承,讓青年在時代變遷中保持對雷鋒精神的熟悉感;二是要以歌傳情,通過歌曲來激發共情,讓雷鋒的大愛情懷深入人心、感化心靈,讓青年在自然的情境中産生對雷鋒精神的共鳴感;三是要以歌增信,通過歌曲來提升形象,讓雷鋒的崇高風範更加具象、更為鮮活,讓青年在心靈的振動中增進對雷鋒精神的認同感;四是要以歌篤意,通過歌曲來傳遞信念,讓雷鋒的人格魅力充分彰顯、精彩綻放,讓青年在靈魂的洗禮中強化對雷鋒精神的自豪感;五是要以歌促行,通過歌曲來引領踐行,讓雷鋒精神的時代傳承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青年在廣泛的實踐中鑄牢對雷鋒精神的使命感。

  我們有理由堅信,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中國青年必將以高度的思想自信和行動自覺,賡續歷史傳統,唱響新時代的主旋律,當好雷鋒精神的時代傳人,譜寫更加燦爛的青春華章。

  (作者胡藝華係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在站博士後,武漢音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何維邦係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在讀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