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好5年過渡期 跑好鄉村振興接力賽

2021-03-09 16:05: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小廟子村黨總支書記趙會傑(中)在蔬菜大棚了解番茄的生長情況。(資料照片)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對脫貧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如何用好5年過渡期,對黨員幹部提出了新要求。

  繼續支援脫貧地區增強內生發展能力

  今年全國兩會開幕前夕,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委常委曲新勇向媒體展示了一張地圖。上面的曲線表示他從西藏日喀則到阿裏地區的調研行程,此外還簡要標注了他在調研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産業鏈缺失,産業分散,規模小。”“人才十分匱乏,在科學養殖、種植方面差距明顯。”

  在曲新勇看來,雖然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絕對貧困已基本得到消除,人民生活水準有了極大提升,但是,以西藏邊疆地區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還存在産業發展基礎薄弱、佈局不均衡,農牧民抗風險能力弱,成片返貧的風險較大等突出問題。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

  如何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加持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西部地區脫貧縣集中支援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堅持和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機制,發揮中央單位和社會力量幫扶作用,繼續支援脫貧地區增強內生發展能力。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獨具特色的扶貧探索,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功實踐,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高人民收入水準”作為單獨一節,擺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準”之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傑認為:“經濟發展並不是終極目標,人民獲得、人民幸福才是真正的目標,共用要強調的是不僅要把蛋糕做大,同時,一個都不落下。我們不只是要照顧好最前面的那一部分,同時也要拉一拉最後面的那些老百姓。”

  地處高原的寧夏,自然條件相對惡劣。“閩寧模式”實施20多年來,從閩寧鎮到西海固再到寧夏全區,東西部扶貧協作制度歷經多次完善、不斷成熟,從資金援助、教育和醫療資源幫扶上升到以精準扶貧為導向的産業幫扶,靶向幫扶拔窮根的路徑越來越清晰。

  以“閩寧模式”為代表,東西部多個省區市結成對子,實現了對30個民族自治州的幫扶全覆蓋——

  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浙江省寧波市與貴州省黔西南州已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新格局,開創了優勢互補、共進雙贏的良好局面。

  山東省青島市與甘肅省隴南市加強東西部協作,將産業培育作為加速隴南脫貧奔小康的核心任務,同時不斷加大勞務輸轉、消費扶貧、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協作力度,從單向“輸血”到雙向協作、資源共用,不僅幫助隴南貧困群眾脫貧增收,也為鄉村振興和持續發展蓄力。

  有外國學者指出,在許多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全民共用發展往往是缺失的一環。而中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通過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産業佈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佈局,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壓緊壓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責任

  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困境,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超過2100萬套,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

  政府工作報告中一連串數字背後,承載的是群眾心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體現的是黨員幹部求真務實、較真碰硬的堅守。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真抓實幹、埋頭苦幹保證了脫貧攻堅戰打得贏、打得好。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後,以什麼樣的態度繼續做好鄉村振興的銜接工作?

  2月28日,雲南省會澤縣近2000名務工人員,乘坐人社部門組織的8個車次的免費“務工專列”,向浙江、廣東、江蘇出發。

  勞務輸出不僅是就業,更是産業。會澤縣人社部門統籌安排,採取“點對點、面對面、一對一”方式,在組織報名、協調聯繫、跟車服務等方面做足前期準備工作,推動勞動力轉移就業,讓外出務工群眾“出門進車門、下車進廠門”。

  不搞花拳繡腿,不搞繁文縟節,不做表面文章,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把一切工作都落實到為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

  在山西,面對當地複雜的“三農”情況,黨員幹部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總抓手,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以問題為導向,牢記群眾利益,真到田間地頭、真到群眾中去,掌握真情況,了解真問題,找準真矛盾,真心真意研究解決問題的真措施和真辦法。

  鄉村振興不是表面文章,不能挂在墻上,要實實在在地落到地上,變成群眾可觸摸可感受的真實的幸福。

  位於大涼山腹地的四川省昭覺縣三河村,曾是一個典型的深度貧困村。如今,當地大力發展種養、文旅産業,實現整體脫貧。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三河村第一書記李凱表示,還沒到鬆口氣、歇歇腳的時候,他會和全村黨員幹部一起,帶領大家充分利用好村裏的文化和農業資源,把特色産業做起來,讓村民共用産業發展紅利,做好鄉村振興大篇章。

  在這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壓緊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對此,各地紀檢監察機關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

  在貴州省黔西縣,當地紀委監委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項目納入日常重點監督清單,整合縣鄉村三級監督力量,圍繞涉農補貼、涉農項目、産業資金等進行“靶向”監督,以開展“大走訪”活動等方式,延伸監督觸角,著力發現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不正之風。

  為拓寬監督渠道,黔西縣把紀檢監察監督與相關縣直部門監管有效聯動銜接,把脫貧後“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政策落實情況等作為重點開展精準監督,整合“四項監督”和審計監督等其他監督力量,切實增強正風肅紀的精準性、有效性,著力提升監督質效。

  深化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表示,國家鄉村振興局掛牌標誌著開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新起點,鄉村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只有迅速補上這塊短板,才能加速現代化建設。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面對深刻變化的國內外環境,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脫貧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報告還提出,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加大技能培訓力度,發展壯大脫貧地區産業,做好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分層分類加強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從改革開放到今天,農村改革一直是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的法寶。新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仍然要用好改革這個法寶。

  事實上,不少地方正在進行著鄉村振興的改革實踐——山裏的“土貨”,搖身變為生態産品;過去脫貧“等靠要”,現在主動走出去學習;曾經的支援幫扶單一思路,如今拓展為共同打開發展景深……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除了農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建設,還要通過鄉村建設行動,讓鄉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鄉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鄉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

  “鄉村建設行動內容廣泛,包括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房屋品質、人居環境的改造,甚至人才隊伍的建設等方方面面。這些領域,恰恰是我們現在農村發展、鄉村振興領域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環節。通過鄉村建設行動,能夠儘快彌補鄉村振興領域的短板和薄弱環節,為我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相輔相成。當前,我國鄉村形態正在快速演變,村莊格局正在轉型重塑。去年底,鄉村振興戰略第一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東部和中西部城市近郊農村改廁基本完成;90%以上行政村建有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近30%農戶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美麗鄉村,直接提升著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強調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併推進,一方面原因就是在我們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是落在後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的現代化相對農業現代化而言,起點要更低一些,未來追趕的壓力更大、任務更艱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

  按照要求,我國到2025年,要創建500個左右示範區,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偉大復興的事業,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洪向華表示。(本報記者 李自強)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