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強化“三新”引領 聚焦高品質發展——專家學者熱議計劃報告

2021-03-09 12:2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意義重大。受國務院委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關於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計劃報告)。

  “今年的計劃報告突出了政策導向和年度導向,強調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計劃報告提出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和10個方面需要著力抓好的重點工作,既與“十四五”規劃目標緊密銜接,又體現了年度特點,有助於形成良好預期。

  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

  “綜合來看,2020年經濟實現正增長,就業物價預期目標較好完成,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創新驅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民生保障等領域指標繼續改善,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對於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計劃報告如是評價。

  數字是最有説服力的。2020年,我國圍繞培育更具活力的市場主體,制定和實施相應急需的宏觀政策,經濟運作持續穩定恢復,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好于預期。其中,國內生産總值達101.6萬億元,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年末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5%,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

  “去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在應急托底、穩住經濟基本盤方面,成效是非常顯著的,它們與去年我國經濟實現‘V’形反轉、‘六穩’‘六保’任務基本完成,相互呼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面對歷史罕見的疫情衝擊,我國宏觀政策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在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積累了寶貴經驗。

  張立群認為,2020年中國經濟之所以能交出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根本原因還在於我國經濟長期發展所積累的厚實基礎及充沛的發展動能,特別是經過5年奮鬥,我國“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勝利完成,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重大轉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準躍上新的臺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在今年首場“部長通道”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了101萬億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這為實現今年目標任務和“十四五”規劃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打下了更厚實的基礎。

  圍繞發展目標強化政策取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為實現重要預期目標,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促進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計劃報告也提出,“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

  “去年的宏觀政策主要圍繞市場主體的急需來制定和實施,今年的宏觀政策主要指向是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延續和優化去年的政策邏輯和著力點,保持必要支援力度,不會急轉彎,目標就是繼續為市場主體紓困。”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孫國君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説。

  據悉,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在提質增效和更可持續上發力,赤字率較去年有所下調,財政支出總規模將比去年有所增加,重點仍是加大對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的支援力度。

  “財政政策的核心在於提質增效,圍繞促進經濟持續向好的態勢發力,提高政策實施效果。保持住經濟發展向好勢頭,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就會越來越好。未來,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化解增長乏力等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張立群説。

  今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強調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處理好恢復經濟與防範風險的關係。

  “貨幣政策之所以強調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是因為實體經濟改善有助於提高資金週轉效率,整個債務關係就會得到改善,繼而有效降低風險。”張立群建議,穩健的貨幣政策要與積極的財政政策形成合力,特別是在圍繞擴大內需上形成合力,助力經濟穩中有進。

  張立群表示,全面化解經濟下行壓力是近年來我國宏觀調控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要根據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完善調控手段和方式,把擴大內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通過充分就業和産能的充分利用,在高水準供需動態平衡中形成良性互動的經濟大迴圈。

  創新驅動與深化改革協同推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突出了創新發展的戰略導向,全面體現了通過創新驅動實現我國産業競爭力長期穩定提升的發展目標。計劃報告也提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繼續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進一步提升我國産業核心競爭力。

  當前,我國産業鏈供應鏈不安全不穩定、現代化水準不夠高的一個核心短板,就是産業基礎能力弱,存在不少受制於人的“卡脖子”環節。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出進一步擴大産業規模等具體內容,而是強調以創新引領、品質提升和産業基礎再造為主,體現了引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主線。

  “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更加重視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援。”許召元舉例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實施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提高製造業貸款比重、擴大製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等具體任務,特別是“提高製造業貸款比重”是近年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體現了中央推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決心。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今年將繼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緊盯解決突出問題,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

  “中央對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體現了近年來改革推進方式的轉變,即從問題導向轉向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諶利民表示,今年的改革工作,要在遵循總體改革目標的前提下,更多地針對現實問題作出部署,強調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推動相關工作開展。

  諶利民表示,今年的改革工作還要與“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九大工作任務緊密銜接,突出新發展階段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的目標導向,為加快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和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夯實基礎。

  實現今年目標任務有信心有底氣

  “計劃報告牢牢把握我國經濟已進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這一基本特徵,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可能,提出了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張立群表示,儘管影響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變數還有不少,但支援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條件和積極因素在增多。今年設定經濟增速6%以上的目標,表明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和底氣在進一步增強。

  事實上,設定經濟增長目標也有其必要的一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規劃了未來5年及到2035年的發展目標,提出了每人平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的要求。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表示,要實現上述目標,未來15年間我國經濟總量或每人平均收入需翻一番,這意味著中國年均GDP增速需要達到4.73%,“這是一個含有定量指標的目標,而實現長遠目標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做起,中國經濟發展有必要保持一個品質更好、效率更高的速度”。

  完成全年預期發展目標,也是有支撐的。從第一産業看,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有了極大的提升和改善,如果不發生特別重大的自然災害,今年糧食産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是可以實現的;從第二産業看,經過多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興産業方興未艾,傳統製造業加快轉型,我國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整的優勢日益凸顯;第三産業相對較困難,特別是住宿、客運、旅遊等領域的問題更為集中,但隨著生産生活恢復至常態,這些行業發展有望實現恢復性增長。

  “有機構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有可能達到8%甚至更高,但考慮到經濟恢復常態運作的實際,把目標設定在6%以上並不算很高,這將為更深層次、更高水準改革發展留出空間,也有助於把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工作做細做實。”張立群説。

  “中國企業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的能力很強,中國經濟發展的韌勁、後勁都很強,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實力、有底氣實現今年的目標任務。”何立峰説。(經濟日報 記者 顧陽)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