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我黨第一個女中央委員向警予烈士犧牲地傾聽歷史的回音

2021-03-08 09:38: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

  在我黨第一個女中央委員向警予烈士犧牲地傾聽歷史的回音

  “揚子江畔、京廣線旁,向警予就義的土地上,綠色的校園,可愛的學校,培育我們成長的地方……”“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在武漢市二十一(警予)中學八年級二班,一場緬懷革命先烈向警予的主題班會正在進行。同學們高唱校歌,散發蓬勃朝氣的歌聲穿透門窗、飄向遠方,吸引路人朝著校園抬頭張望。

  向警予是黨的第一個女中央委員,中央第一任婦女部長。作為模範婦女領袖,她提出發展平民女子教育,為婦女解放、勞動大眾解放和共産主義事業奮鬥了一生。記者近期走訪向警予烈士犧牲地發現,她當年就義的刑場如今已建起一座現代化的中學。曾經烈士振聾發聵的吶喊與當下祖國花朵的瑯瑯書聲“隔空共鳴”,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開闢的道路,正將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帶入現實。

  “武漢雨花臺” 一所學校平地起

  地處漢口江漢路與黃石街之間、銘新街沿線的武漢市二十一(警予)中學,周邊環繞著中共中央宣傳部舊址暨瞿秋白故居陳列館、吉慶民俗街。燦爛的陽光下,校園內明黃的教學樓和紅藍相間的操場,與校園外時刻涌動的人潮車流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動靜相宜的城市生活畫。

  穿越時空,這所中學在20世紀20年代還是一片被稱作“余記裏空坪”的荒涼野地。據武漢市二十一(警予)中學校長王洪明介紹,大革命失敗後,反動派叫囂“以殺為治”,白色恐怖籠罩著武漢。當時,“余記裏空坪”周邊聚集著“武漢衛戍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等反動派鎮壓革命的全套“機器”。住在這裡的群眾經常目睹就義者從看守所被五花大綁押解軍法處,插上“斬標”後“綁赴余記裏空坪執行槍決”。

  史料記載,反動派在這裡屠殺的共産黨人和革命志士有200多人,“余記裏空坪”也因此被稱為“武漢雨花臺”。武漢市漢陽區檔案館副館長熊婕説,這些烈士走向刑場的途中,雙手雖被捆綁,但無不表現出凜然正氣,他們有的昂首高唱《國際歌》,有的跳起來大罵反動派,吶喊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1928年3月20日,留在武漢組織並參加地下鬥爭的向警予被捕,不久被引渡到“武漢衛戍司令部”軍法處監獄,雖受嚴刑拷打,但對黨的秘密一字不供。同年5月1日,國民黨軍閥決定殺害向警予。在走向刑場的路上,33歲的向警予一路高喊:“我是中國共産黨黨員向警予,為解放工農勞動大眾,革命奮鬥,流血犧牲!”

  “慷慨高歌主義真,丹心永照後來人。”王洪明説,為紀念大革命時期犧牲在此的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先烈,1993年,學校由原黃石路中學更名為武漢市警予中學,此後又與百年老校二十一中學資源重組,更名為武漢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學。學校還設立烈士紀念館和浮雕墻,幫助學生形象地了解烈士們為民族解放而表現出的豪情壯志,教育學生“求實學,做好人”。

  她為女性讀書而“拼命”

  重溫向警予烈士的革命經歷,不難發現,作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向警予在她短短30多年的生命中,一直在為婦女解放,讓女性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而奔走。

  在舊中國,婦女和女童的受教育權幾乎得不到保障。據統計,1949年前,人口文盲率高達80%以上。1949年,女童入學率只有15%左右。熊婕告訴記者,出身湖南溆浦商人家庭的向警予原名向俊賢,後將名字改為向警予,就是為了表示對封建勢力的高度警惕和反抗。

  1916年6月,剛剛從長沙周南女校畢業的向警予,梳著當時流行的齊耳短髮,背上行囊,回到家鄉溆浦縣文昌閣,接替其兄擔任縣立女校校長。她打破當時“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在校內要求女生放腳,親自為她們解開裹腳布,並一個個地陪其回家向父母進行動員。

  溆浦女校在向警予的主持下,成為傳授新知識、提倡新風尚、宣傳新思想的陣地,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及學校規模的擴大,培養出大批新女性知識分子,在當時産生了重要影響。

  向警予身上始終閃爍著新女性對新社會的強烈追求。1919年夏,向警予為避開駐軍長官求婚糾纏,也為尋求真理,赴長沙發起女子赴法勤工儉學行動,並加入毛澤東、蔡和森主持的“新民學會”。

  1921年底,向警予回國。不久,她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她先後出席了黨的“二大”至“五大”,當選為黨的“二大”“三大”“四大”中央委員,並連續擔任中央婦女部部長。1925年5月增補為中央局委員。

  毛澤東在延安與美國作家斯諾追溯中國共産黨創建歷史時指出,向警予是“唯一的一個女創始人”。周恩來曾指出,她是黨的第一個女中央委員,中央第一任婦女部長。

  五卅運動爆發後,向警予發動婦女積極參加這場反帝愛國運動,親自帶領女同志上街宣傳、募捐,並數次領導了女工運動和罷工鬥爭。

  向警予撰文指出,上千年來的封建傳統禮教把中國婦女的知覺和感情都牢牢地束縛起來了,中國絕大多數女性過的完全是“生殖機”及“灶下婢”的生活。她提出,發展平民女子教育,通過女子教育讓女性成長為“準備改造社會的工具”。

  “向警予犧牲之地建成一所學校,讓烈士英靈守護祖國的花朵茁壯成長,應該是對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武漢市二十一(警予)中學黨總支書記肖旻説。

  未竟夙願已成真

  向警予生前曾留給女兒蔡妮一首詩歌:“希望你像小鳥一樣,在自由的天空飛翔……將來在沒有剝削的社會中成長。”

  如向警予烈士所願,歷史的航船早已穿雲破霧、迎來了朝陽。

  近看武漢市二十一(警予)中學,學校生均藏書近90冊,生均建築面積超25平方米,多媒體電教室、心理諮詢室、籃球場、排球場等硬體設施一應俱全。此外,學校還形成了一支求實創新、團結向上、教藝精湛、樂於奉獻的百餘人高素質教師隊伍,讓800余名在校學生能夠安心學習和健康成長。

  放眼全國,從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戰略任務,到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兩免一補”,再到脫貧攻堅中保障義務教育在內的“兩不愁三保障”……中國的教育政策不斷完善,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的女童是明天的母親和建設者,女童素質關乎民族未來。”武漢市二十一(警予)中學八年級二班班主任王春説,不久前她了解到,國家統計局新近發佈的2019年《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統計監測報告顯示,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已連續5年達到99.9%及以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女生為7157.3萬人,佔在校生的比重為46.5%;高等教育女生佔比則超過一半。“這些數據讓人看得十分振奮。”

  “願我同學做好準備,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這曾是向警予在主持溆浦女校期間所編寫的校歌裏的詞句。觀照當下,隨著我國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廣大婦女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

  武漢市婦聯主席葉文靜説,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武漢市650萬婦女積極投身“武漢保衛戰”之中。她們當中,有醫生、護士、記者、環衛工人、家庭主婦。她們有的不顧個人安危,主動請纓返回工作崗位;有的擔當志願者,為困難群眾送去溫暖和關愛;有的積極參與“分餐‘筷’來行動”,在家庭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這些“花木蘭”用實際行動,撐起了“戰疫”的半邊天,使得400余萬戶家庭成為“武漢戰疫”最穩固的大後方。

  “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奮發圖強?”主題班會上,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14歲的鄂姝嫻感到收穫多多。她説,向警予曾説過,人生價值的大小是以人們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而定的,“我也想成為向警予一樣的人,敢為人先、勇於擔當,時刻準備著,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記者 李鵬翔 王自宸 譚元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