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航太“女帥”三次落淚見證中國航太飛躍

2021-03-08 09:38: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航太“女帥”三次落淚見證中國航太飛躍

  記“天問一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

  人傑地靈的浙江湖州,人才輩出。在中國航太界,有一位敢想敢幹、善作善成的“嫦娥”,來自於湖州。她就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常委、我國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天問一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

  一頭短髮、幹練颯爽、知性雋秀的張玉花,既有江南“靈性”,更有航太“理性”。這位在中秋節出生的“嫦娥”,30多年來,幾乎全身心投入到中國航太事業,追夢星空、廣袖善舞。從載人航太,到探月工程,再到火星探測,她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中國航太發展的生動見證。回顧無數個攻堅克難的日日夜夜,張玉花難忘的是三次落淚。

  第一次落淚:為神舟一號飛船慶功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1968年中秋節,張玉花在湖州出生,小名喚作“秋月”。

  隨著小秋月逐漸長大,村裏人發現,這女娃不僅懂事,還特別愛學習。從小就是學霸,初中擔任了數理化三科課代表,還遊刃有餘。

  張玉花當年的高考成績,可以上國內最好大學。但懂事的她,考慮到家裏負擔重,填報了國防科技大學。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張玉花正在一個礦上挑泥巴,賺錢補貼家用。

  1990年大學畢業後,張玉花進入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805所工作。當年,航太工程師是清一色“理工男”,突然出現一位女性,科室領導都不知該給她派什麼樣的活。

  “誰説女子不如男,一定要幹出個樣子證明自己!”剛剛踏足航太領域的張玉花,暗下決心。此後,她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我國載人航太工程測控通信分系統論證工作,他們設計的地基、海基測控網方案技術,繼承性強、可實現性高,在實際工程中得到應用。載人航太工程啟動後,她又作為主要人員參加了載人飛船電源分系統的研製工作,並作為電源分系統主要設計人員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9年至2007年,張玉花作為805所載人航太行政負責人,通過嚴格的組織、指揮、保障,使得飛船電源分系統、推進艙及供配電工作,率先順利轉階段、率先實現産品交付,帶隊順利完成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七號飛船的靶場試驗與發射任務,為圓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作出了貢獻。

  1992年,載人航太項目開工的那一年,張玉花剛剛生下女兒。為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工作,她咬著牙狠狠心,將三四個月大的嬰兒,送到了單位託兒所。

  從神舟一號立項到神舟七號任務圓滿完成的15年間,張玉花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北京或酒泉出差。在母親的影響下,女兒從小自強自立,小學一年級就能轉兩趟公交車獨自去上學。

  “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次落淚,是在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成功後,大家一起舉杯慶祝。想起這多年來克服的困難、攻克的技術難關……當喝下第一杯慶功酒時,眼淚就止不住往下流……”張玉花説。

  第二次落淚:為玉兔一號在月球上被石塊磕傷

  2004年,探月工程立項的消息傳來,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提出開展探月二期工程論證和研究。

  一切都從零開始。張玉花從載人航太領域,勇敢地轉向陌生的探月領域。她不斷學習,同時帶領團隊,逐步確立多個分系統的關鍵技術方向,形成以博士、碩士為主的研發團隊,並建立了月面環境實驗室、視覺環境實驗室

  2008年,我國探月工程二期正式立項,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在探月工程二期和嫦娥三號任務中,爭取到了五個半分系統的研製任務。張玉花再次被委以重任,挑起大梁,擔任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副總指揮,帶領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嫦娥團隊踏上了探月征程。

  2013年12月1日,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玉兔一號月球車于2013年12月15日成功實現我國首次在月球表面的巡視勘察工作。然而,2014年初,玉兔一號月球車在行進時被石塊磕傷,行程終止在了114.8米。

  那是中國航太第一次觸及月面,雖然工程目標圓滿完成,但玉兔一號為什麼走不遠?張玉花和團隊成員,一遍又一遍分析原因、檢查失誤。短短幾天,她就急得滿嘴生泡,嗓子一下子全啞了。

  “當召集大家開會的時候,我還能理智地分析問題、檢查原因,但回到宿舍,一個人忍不住大哭了一場:如果能設計更多的冗余方案,如果能指揮地面操作人員慢一點,如果……但往事已不可追,只能重新出發。”

  憋著一口氣,張玉花下決心要讓玉兔二號走得更遠。她帶領團隊優化設計,專門從吉林運來火山灰模擬月壤,當月球車走在火山灰上,整個試驗場都瀰漫著灰塵,吸入體內或粘在皮膚上會造成刺激。為避免揚起灰塵,夏天試驗場不能開空調,室內溫度達到40多攝氏度。張玉花和試驗人員只能戴著口罩,穿著雨衣、雨鞋,大汗淋漓地做試驗。

  5年時間裏,證明再證明,檢測再檢測。張玉花告訴團隊,如果不想再次流下失敗的淚水,就必須灑下更多辛勞的汗水。嫦娥四號移動分系統在“探測器總體組”和“著陸與安全分離組”兩項獨立評估過程中,張玉花帶領團隊共完成了12類共144項試驗。

  打翻身仗的機會終於來了。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升空;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預選區著陸,玉兔二號完成與嫦娥四號著陸器的分離,駛抵月球背面,首次實現了在月球背面著陸。

  如今,正在月球背面執行任務的玉兔二號不負眾望,一切正常。截至2021年1月20日,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分別完成第26月晝工作,已在月面工作749個地球日,累計行駛里程628.47米。

  “玉兔一號和玉兔二號就像我的兩個女兒。如果有機會上月球,我一定先到月球正面看望玉兔一號,為她包紮一下傷口;再到月球背面看望玉兔二號,表揚她是好樣的,囑咐她要走得更遠更長!”張玉花説。

  第三次落淚:陪著受委屈的技術人員一起哭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圓滿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攜帶珍貴的月壤樣品,成功返回地球。

  嫦娥五號由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組成。其中,軌道器承擔了地月往返運輸、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樣品容器轉移等重任,是目前最複雜的空間飛行器之一,在軌共有5次分離、6種組合體狀態,並成功在月球軌道進行了自動交會對接,這在人類航太史上尚屬首次。

  嫦娥五號的軌道器和交會對接機構,也是由張玉花帶隊完成的。自從2009年探月工程三期展開立項論證,她和團隊成員做了無數個方案,最終確定了“抱爪式對接機構”。月球軌道相對地球軌道有時延,時間走廊較小,環月軌道的交會對接任務需要在21秒內完成——1秒捕獲、10秒校正、10秒鎖緊,環節多、過程複雜,時效要求極高。

  回想起艱難的研製歷程,嫦娥五號軌道器主任品質師唐潔印象最深的是,在月軌交會對接機構的一次技術討論會上,一位技術人員堅持自己的技術方案,説到激動處,忍不住哭了起來。看到自己的手下委屈得哭了,作為負責人的張玉花,也忍不住陪著她一起當眾落淚。

  “工作上,花總雷厲風行、敢於決策、要求嚴格,對技術問題一追到底。但她又是一位有共情心、有親和力的領導,深知一項技術方案的背後,包含了無數的心血和努力。”唐潔説。

  我國正在進行的“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中,張玉花擔任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環繞器總指揮。環繞器不僅是地球到火星“行星際公路”上的飛行器,也是火星車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衛星,還承擔著環繞火星進行科學探測的任務。

  “在環繞器研製過程中,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花總都是樂觀看待、穩妥處理、敢於擔責,不讓年輕人受一丁點委屈。在生活上,她更像大姐姐一樣照顧著大家。在她的帶領下,我們團隊工作氛圍既嚴肅緊張,又活潑愉快。”“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副總指揮褚英志説。

  “人類不會永遠躺在地球搖籃上,為了自己的求知欲、為了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我們將會走得更遠,到別的行星,甚至到別的恒星系。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跑,總會逐漸接近自己的夢想,實現一個無悔的人生。”張玉花説。(記者 張建松 丁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