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鄉村振興匯聚強大力量

2021-03-07 11:23: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兩會光明視角】

  為鄉村振興匯聚強大力量

  ——代表委員談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我國脫貧攻堅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打贏脫貧攻堅戰後,“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怎樣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言獻策,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匯聚力量。

  産業興,鄉村興

  “靠著在附近的扶貧基地裏做事,我脫了貧,一年下來收入1萬塊錢,在家門口就能過上好日子。”在江西蘆溪縣妙泉村秋雪蜜桃産業扶貧基地,脫貧戶鐘冬文正忙著給桃樹施肥。鐘冬文是該縣通過發展産業實現脫貧的典型代表。

  脫了貧,要鞏固脫貧成果,離不開産業的持續支撐。在蘆溪,桃園、橙園、柚園、茶園、蔬菜“五個千畝”産業扶貧項目遍佈9個鄉鎮、40余個村,帶動了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在陜西山陽縣南寬坪鎮,脫貧摘帽的安家門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群眾的精氣神得到提升,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脫貧摘帽是新奮鬥的起點,未來鞏固發展,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更為重要。”安家門村黨支部副書記寧啟水代表建議,因地制宜,精準謀劃産業項目,配備專業人才,將長期項目和短期項目相結合,以找準市場銷路為突破口,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他建議政府和金融部門整合資金,加大對鄉村産業的專項扶持力度,如小額信貸、産業資金投入等,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確保不返貧。

  賦能鄉村振興,推進綠色産業發展大有可為。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長馬全林委員建議,將森林鄉村創建工作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統一規劃、整體推進。設立森林鄉村建設專項資金,對創建成功的國家森林鄉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森林鄉村給予一次性獎補,充分調動各地森林鄉村創建工作的積極性,促進鄉村綠色發展。

  建機制,防返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準。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關鍵在於是否有一套完善機制。建立健全對易返貧致貧人口的監測機制,對脫貧縣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至關重要。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抓住關鍵環節。”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陳曉華委員建議,將脫貧攻堅中形成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機制和精準施策等工作方法,運用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

  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河北靈壽縣南營鄉車谷砣村黨支部書記陳春芳代表建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防止返貧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加強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另一方面,要建立並完善産業、就業、教育、醫療等長效幫扶機制,讓脫貧成效更加可持續。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積極推進擴權強鎮,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鎮。”廣西田東縣芒果試驗站站長陸弟敏代表建議,在中西部地區開展擴權強鎮改革試點,有效促進鄉村的産業、生態、文化、組織和人才振興,激活廣袤中西部農村地區資源,助力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培育人才,留住人才

  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石。近年來,鄉村振興讓廣袤田野成為投資興業熱土,不少有志青年回鄉創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在四川成都新津區興義鎮,返鄉創業者羅林忠的鄉村土菜館和生態觀光園在鄉村旅遊帶動下火了起來。

  通過參加天府綠領學院“廚師培訓班”,羅林忠和妻子信心十足地幹起來。“現在一個星期的收入相當於過去一個月的收入,特別是週末和節假日,生意特別好。”羅林忠説。

  “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從技術農民轉向更加多元的新農人,原有的鄉村人才培育模式需要拓展和升級。”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委員建議,通過補貼和配套條件建設,實施“農業人才下鄉”計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他建議培養高端農業職業經理人,孵化更多新生代農民企業家,更好地帶動脫貧戶、小農戶掌握技能。

  農村電商和直播帶貨的興起,為農産品“出村進城”打開了一扇窗。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代表建議,把農村電商人才培訓作為系統工程,建立由政府、高校、電商企業聯動的電商人才培訓模式,由政府來進行頂層設計,高校提供智力支援,企業進行實戰培訓,快速有效地培養農村實體零售人才。

  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委員建議,支援職業院校建立公益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培訓制度,通過理論培訓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集中培訓與靈活分散培訓相配套的方式,為新型職業農民、種養殖能手、致富帶頭人、返鄉農民工等提供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07日 04版)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