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首場發佈會(實錄)

2021-03-04 23:5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3月4日21時40分,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首場新聞發佈會,大會新聞發言人張業遂就大會議程和人大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以下是問答實錄:

  1、人民日報記者:過去一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出臺了多部重要法律。請問,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去年立法工作的重點是什麼?出臺的法律都集中在哪些方面?

  張業遂:去年人大工作的特點是任務重、要求高、節奏快。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認真履職盡責,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關於立法工作,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修改法律23件,作出相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9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完善公共衛生領域的法律,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守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包括制定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計劃,修改動物防疫法等。

  二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國家安全立法,包括制定生物安全法、出口管制法、退役軍人保障法、海警法,修改國防法,審議數據安全法草案。

  三是為維護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供法律保障。採取“決定+立法”方式,出臺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

  四是加強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法治保障,推動高品質發展,包括制定長江保護法,修改專利法、著作權法,審議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草案。

  五是加快民生和社會治理領域立法,直接回應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包括編撰民法典,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審議個人資訊保護法草案、反食品浪費法草案。

  2、東京廣播公司記者:中國宣佈將向其他國家特別是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新冠疫苗,中國是否想通過“疫苗外交”達到地緣政治的目的?

  張業遂:促進疫苗在全球的公平分配和使用,特別是確保發展中國家能夠用得上、用得起安全有效的疫苗,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上宣佈,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産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有17支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4支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多支疫苗在境外獲批開展Ⅲ期臨床試驗。4支中國疫苗獲得一批國家的緊急使用授權或附條件上市批准。

  據我了解,中國政府已經或正在向60多個有需要的國家提供疫苗無償援助。中國政府宣佈向世衛組織“新冠疫苗實施計劃”提供1000萬劑疫苗,用於滿足發展中國家的急需。

  中國政府鼓勵並支援疫苗企業向願意購買中國疫苗的國家出口疫苗。目前已經進口或正在商談進口中國疫苗的國家有40多個,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中國國家藥監局對疫苗品質實施嚴格監管,疫苗研發企業始終嚴格依據科學規律和監管要求,依法合規推進疫苗研發。

  面對疫情,應該説沒有什麼比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更重要。中國開展國際抗疫合作,不是為了謀求地緣政治目標,也從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是為了保護更多人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希望更多有能力的國家行動起來,向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為國際抗疫合作作出貢獻。

  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在這次大會當中,將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以及議事規則的修正草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最基礎、最鮮明的特點有哪些?在現在的國家治理當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未來又將如何發揮自身的作用?

  張業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憲法確立的國家根本政治制度。這個制度是由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經過反覆比較、探索形成、並且不斷完善發展的。實踐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

  一是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中國共産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黨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式成為國家意志,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國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和有效執行。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執行憲法法律,黨自身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

  二是支援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好組織形式。我國共有五級人大代表262萬多名,包括各階層、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的代表。其中,縣鄉兩級人大代表佔到代表總數的94%,是由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代表們發揮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點和優勢,聽取和反映群眾的願望心聲,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通過人大制度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確保人民權益得到實現和維護。

  三是有效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展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到目前為止,我國現行有傚法律275件、行政法規600多件、地方性法規12000多件,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實現了有法可依,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四是保證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各級國家機關都由人大産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各國家機關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協作,形成一個有機統一高效的整體。人大依法監督“一府一委兩院”的工作,這既是一種制約,又是支援和促進,有利於提高國家治理的效能。

  本次大會將審議修改全國人大組織法和議事規則,就是總結實踐經驗,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更好適應形勢的新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4、香港鳳凰衛視、鳳凰網、鳳凰秀記者: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議程中,有一項是要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的議案。這是否意味著全國人大將會對香港的選舉制度作出修改?會怎樣修改?

  張業遂: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選舉制度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的情況表明,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需要與時俱進作出完善,為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職權,從憲制層面對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作出決定,既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也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責任。關於這項議程的具體內容,請你關注後續會議情況。

  5、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隨著鄉村振興成為新的工作重點,中國未來將如何繼續推進脫貧工作?是否擔心出現返貧現象?有關部門將如何防止這種情況發生?能否介紹一下中國的扶貧標準是否不同於國際水準?

  張業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關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現行的扶貧標準是一個綜合性的多維指標,它既包含每人平均收入指標,也把“兩不愁、三保障”作為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兩不愁、三保障”就是確保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這些方面需要大量的財政投入,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貧困人口的生活水準。

  據我了解,有關部門在制定中國扶貧標準的過程中,參考了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貧困標準。有關部門還專門邀請世界銀行反貧困專家組進行了深入研討。總的看,中國的脫貧標準符合自身經濟社會發展水準,高於世界銀行2015年確定的每人每天1.9美元的貧困標準,整體也高於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絕對貧困線

  我再補充一點。世界銀行在2018年又針對不同國家增設了一些新的貧困標準。據我了解,這些標準是作為研究、比較用的參考性標準,各國主要還是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確定本國的貧困標準。從時間上講,中國的要早於世界銀行2018年提出的新標準。所以不存在中國刻意選擇了一個低脫貧標準的問題。

  脫貧攻堅雖然取得全面勝利,但中國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下一步的重點,是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包括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加強監測,對脫貧地區産業長期培育和支援,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搞好後續幫扶等,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繼續做好有關立法和監督工作,同時發揮好各級人大代表的作用,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6、韓國聯合通訊社記者: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中國國防支出持續增長,軍事實力不斷增強,國産航母“山東號”已交接入列,殲20等先進裝備已列裝部隊。今年中國國防支出會不會大幅增長?增幅將是多少?中國軍力發展是否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

  張業遂:中國的國防開支總體上與國家經濟發展水準相協調。保持國防開支適度穩定增長,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履行國際責任義務,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需要。

  中國的國防開支是公開透明的。每年的國防開支預算都納入國家預算草案,由全國人大審查批准。中國在2007年參加了《聯合國軍費透明制度》,每年都向聯合國提交上一財政年度國防開支的基本數據。

  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對其他國家構成軍事威脅,關鍵要看這個國家奉行什麼樣的國防政策。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加強國防建設不針對、不威脅任何國家。

  7、新華社記者:今年大會的一個重要議程是審查“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裏面強調要更加重視擴大內需、擴大內迴圈。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去年底中國陸續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完成了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等。這是否釋放了進一步擴大開放的信號?這二者之間是否矛盾?怎樣處理這二者之間的關係?

  張業遂:今年大會的一項重要議程,是審查並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在“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執行過程中,人大常委會還將審議規劃綱要的中期評估報告,確保目標任務能夠如期實現。

  堅持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之一,參與國際經濟大迴圈,現在跟過去一樣重要。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內外需市場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單迴圈,而是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迴圈,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迴圈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中國同有關國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將有力推動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這與構建新發展格局並不矛盾。在“雙迴圈”的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將加大制度型開放的力度,繼續通過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同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8、美聯社記者:作為前中國駐美大使,您如何看待拜登政府時期的中美關係?我們看到,拜登政府在對華問題上跟特朗普政府相比,調整了相關的表態,但在對中國重要的一些問題上,仍然採取了強硬態度。根據您所觀察的拜登政府的一系列對華言行,您如何進行解讀?您認為這些言行是正面的,還是錯誤的?對於未來拜登執政時期的中美關係,您怎麼看?基於這些言行,您對未來的中美關係是持積極態度,還是消極態度?

  張業遂:2月11日,習近平主席同拜登總統通了電話。兩國元首就廣泛的議題深入交換了意見。雙方同意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保持密切聯繫。

  中國對美政策始終保持高度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中方一貫主張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關係,同時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各有韆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我們認為,不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國家,不僅應該、而且完全可以和平共處。和平共處的關鍵是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彼此歷史文化傳統,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尊重各自選擇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不干涉內政、和平解決爭端等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中美兩國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的,斷供、脫鉤損人害己,衝突、對抗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兩國在氣候變化、抗疫、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等廣泛領域擁有重要的共同利益。雙方共同努力,以兩國元首通話為契機,加強對話、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穩定發展,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