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會國是廳 | 把握新機遇,謀中國經濟長期發展新局

2021-03-04 11:09: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作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陶濤

  針對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我國確立了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新戰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從歷史上看,不管遇到什麼風險、什麼災難、什麼逆流,人類社會總是要前進的,而且一定能夠繼續前進。各國走向開放、走向合作的大勢沒有改變。我們要攜起手來,共同應對風險挑戰,共同加強合作溝通,共同擴大對外開放”。這再次表明,面對動蕩的國際變局,中國不是關起門來搞發展,而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完整工業體系和強大的生産能力等既有優勢,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以謀中國經濟長期發展之新局。

  從國內市場的生産消費視角看,中國已具備經濟內迴圈的強大基礎

  第一,個人消費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度逐漸下降。收入水準快速上升提高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産階層規模持續擴大,消費規模連年擴張,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個人消費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第二,中國完成了工業化,已經擁有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産和配套供給能力。紡織服裝、鋼鐵、化工、家電、機械和汽車等工業技術水準先進,製造能力強大,産業結構和出口結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級。高鐵、智慧手機等高科技産品實現了國産和量産,大型飛機也實現了國産。國內資本充足,投融資市場活躍,人力資本規模巨大,熟練工程師取代簡單勞動力成為新比較優勢,中國有能力保證充分的供應,滿足以內需為主的經濟迴圈。

  第三,企業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正在形成。中國在高鐵、動力電池、通訊、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産業和新一代資訊技術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技術,也涌現出不少全球行業龍頭企業。

  第四,在中國對世界市場依存度下降的同時,世界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在上升。中國日益上升的消費市場、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以及大量熟練工程師吸引了相當多的全球生産佈局中國。汽車、機械、智慧手機等領域的生産不斷向中國聚集。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産國和消費國。中國同樣是智慧手機的産銷大國。跨國企業在中國消費市場的滲透率甚至已經高於在美國市場的滲透率。

  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産業鏈的優勢與機遇

  在全球産業鏈中,發達國家的優勢是研發和創新,加工環節依賴低成本國家。中國的優勢是具備較長的産業鏈和較強的加工能力。我們只有更深度地融入全球産業鏈,在分工和合作中不斷學習、創新,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産業升級。越是在國際經濟關係動蕩甚至惡化的背景下,越有利的做法不是切斷聯繫,而是通過更加緊密地聯繫不斷加強産業協作。

  技術進步因素,中國正在努力推進新技術革命。新一代資訊技術的進步將推動全球産業鏈變短,降低勞動力的重要性,提高服務、數據等新要素的重要性。近10年來,美歐日和中國等都制定了新一代資訊技術和産業革命的國家支援戰略,加劇了各國跨國公司和産業的競爭。誰在競爭中領先,誰就掌握了産品創新和生産流程的主動權,從而引領著産業鏈結構和空間佈局的方向。中國正在努力推進新技術革命和資訊化進程,如果能在更大範圍內取得先機,就能大大提高創新能力和生産效率,使中國供應鏈成為跨國公司不可或缺的環節。

  國內産業因素,中國擁有完整的産業鏈和供應鏈。中國有完整的産業鏈和大規模加工能力,中國生産越具有競爭力,跨國公司將生産轉移出去的成本就越高,轉移期就會拖得越長。提高中國供應鏈競爭力的關鍵是要推動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對內開放。通過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讓跨國創新型企業樂於走進來。更高水準的對內開放,讓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共同競爭,尤其是要加大國有企業的創新激勵,讓其全面參與全球競爭。

  國內市場因素,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對世界各國跨國公司形成了巨大吸引力。提高個人可支配收入水準,提升社會整體消費水準和消費檔次,促進國內需求結構向發達國家接近,將吸引更多跨國公司來中國生産和銷售他們的産品,促進國內産業的合作與競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