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數據之治”助力打造國際數字之都

2021-03-02 19:54:00
來源:張懿
字號

10301_p1.jpg

  有上海汽車城之譽的嘉定區,除了發達的汽車産業鏈、集聚高校院所和研發中心,這裡還落戶了一所低調但又重要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上海新能源車公共數據採集與監測研究中心。每天,40多萬輛滬牌新能源車都會遠端傳來超過1.5億條運作數據,匯成一個數據湖,從而為上海的交通規劃、産業管理以及産業研發創新提供決策支援。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國內最大的地方性汽車大數據監測機構。

  全方位賦能城市迭代進化——這是《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的改革要求與目標。這份文件中,所謂“賦能”,被簡潔而又有力地提煉為數據的治理力和生産力。作為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的超大型城市,上海每時每刻都在産生海量數據;而數字化轉型,就是要充分釋放這些數據的巨大能量,以“數據力”支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建設。

  從數字底座到制度底座

  上海全面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是過去十年的智慧城市建設。從城市感知神經元的不斷延伸,5G網路的快速覆蓋,到算力資源、演算法模型方面的大手筆佈局,上海多年來一直在著手夯實“數字底座”。特別是在眾多細分領域,上海佈局了一批與自身實力和城市特點相匹配的數據系統,除了國內最大新能源車公共數據監測中心,上海還擁有國內最大的個人健康資訊數據庫、國內第一個建築玻璃幕墻大數據庫,以及曾獲世界智慧城市大獎的靜安大數據精細化管理項目。整體上,在啟動城市數字化轉型之際,上海正在將超大城市的高度化為數據的厚度。

  順應科技和産業革命的趨勢,上海除了在軟硬體方面打造數據採集和應用體系,更致力打破數據的行業和地域圍墻,完善以“開放共用”為核心的大數據頂層設計。

  在數據治理的“制度底座”方面,上海有許多首創的創新——完成了國內首部公共數據開放暫行辦法,首次以“分級分類”為原則,完成公共數據的開放指南;作為國內首個省級政府的數據公開門戶,上海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共向社會開放了超過5000多個公共數據集、近10億條數據;此外,上海先後建立了大數據中心應用創新中心、數據交易中心、大數據專項基金等一批功能性機構,使得城市治理和産業經濟得以在一個完善、平衡、健康的數據生態中不斷成長。

  治理力、生産力不斷滲透

  用大數據工具把居委會幹部變成數字社區的管理者,將地鐵運作的重要數據提供給創業者……越來越紮實的“數字底座”,正在上海衍生出各種智慧應用,在化解治理難點堵點、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使得“治理力”和“生産力”得以滲透到方方面面;同時,各部門、企業、機構運用數據的習慣與能力,也將成為下一步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依託。

  借助數據,上海“一網通辦”線上打造了“整體政府”,接入2000多事項,80%以上能全程網辦,疫情防控關鍵時,雖然面對面服務停滯,但是上海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優化始終沒有耽擱;“一網統管”接入了全市30多個政府部門的數據,在市級層面形成“防汛應急”“客流監測”等一系列智慧化應用。事實上,開放共用的數據治理生態,也促進了政府與社會多元共治格局的生長,新能源車主提供的數據,成為上海不斷優化完善汽車産業政策的依據;上海三菱電梯將旗下8萬多臺電梯聯網後組建的智慧電梯“群”,則使得上海高層建築電梯故障的應急響應速度,從過去幾個小時縮短到了18分鐘。

  在經濟領域,數據更是成為上海許多企業降本增效、擴大市場的利器。建行上海分行在利用大數據對潛在客戶進行風險評估和畫像後,將客群擴大10倍,但不良貸款率保持穩定,為“普惠金融”樹立了樣板;春秋航空在建立飛行裝和燃料消耗的演算法模型後,哪個飛行員油門踩重了,哪條航線的高度不合理,一目了然,每年因此而省下數千萬元的油費開支。事實上,數據賦能百業的效應,最集中的體現,就是上海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階段化危為機,成功推動線上新經濟發展的實例,去年全市新一代資訊技術行業營收逆勢增長6.5%,線上新經濟全年營收增速12%,為上海經濟在諸多不確定性衝擊下注入了新的動能與韌性。

  圍繞數字化創新彌合短板

  對照全面推進數字轉型的要求,上海要想進一步釋放數據能量,還有許多短板待補。細讀《意見》不難發現,圍繞“全方位賦能”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部署了一系列新做法、新要求,核心就是完善數據的治理,強化技術支撐,以創新應用實現數據驅動的城市數字化轉型。

  事實上,這些領域也正是當前上海深化“數據之治”的短板——數據確權和資産化面臨障礙,數據更自由的流通受制于隱私保護、收益分配等規則不完善的短板;同時,數據處理背後的高端晶片、基礎演算法、核心軟體等還需要加強自主攻關,“數據之治”背後,實際上是需要上海在技術與制度等多個層面強化數字化的創新策源能力。

  前路充滿挑戰,但對於在上海開展基於大數據的創新,産業界充滿信心。普華永道近期的一份報告顯示,“十四五”時期,中國數據量預計增長近10倍,數字化的新動力帶來的增值將完美替代許多消失的紅利,上海在其中機會巨大。歐萊雅集團董事長安鞏更是表示,上海擁有最數字化的消費者和創新人才,過去十年,歐萊雅有許多數字化創新都是在這裡率先嘗試並獲得成功,隨後再向其他國家複製,上海是歐萊雅踐行全球數字戰略的重要起點。

  作者:文匯報首席記者 張懿

  圖片: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陳文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