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怎麼建

2021-02-23 10:1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近日,各地省級兩會已經陸續結束,新提法、新表述不斷出現。本報推出“從地方兩會佈局把握中國經濟律動”系列報道,聚焦各地新動向,解讀新趨勢、新風向。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全面促進消費,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多地兩會紛紛聚焦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如何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各地對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哪些新設想、新佈局?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開年以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紛紛提出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希望借此引領推動新消費,豐富新供給,更好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新消費需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究竟該如何建設?記者近日梳理了各地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規劃,結合有關專家接受採訪時的觀點得出,積極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鼓勵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對於我國當前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快佈局精細規劃

  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是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服貿所研究員高寶華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消費結構轉型升級逐步加快、對外開放水準不斷提升、經濟發展邁向高品質發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必然性。

  高寶華説,早在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就已提出積極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十三五”時期以來,我國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與一些新一線城市紛紛提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其後,商務部等14部門于2019年出臺了《關於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具體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

  進入2021年,面向“十四五”這一新的歷史起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一戰略佈局更加具有深遠意義。具備條件的相關省份已經意識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對此,今年各地兩會紛紛結合自身特色推出明確規劃。

  北京市提出,推動線上教育、遠端辦公等新業態發展,擴大健康、養老、文旅、體育等服務消費。上海市提出,做強首發經濟、夜間經濟、品牌經濟,推動市內免稅店新政落地,打造一批智慧購物示範場景、商業消費體驗中心。廣東省提出,支援廣州、深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佈局一批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推動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內免稅店,引導境外消費回流。浙江省強調,要持續打響“浙裏來消費”品牌,到202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5萬億元,居民消費率達42%。江蘇省則明確,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加強“老字號”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

  中西部地區的商貿集散中心也實現基本覆蓋。如陜西省提出,支援西安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支援咸陽、渭南建設體育消費試點城市。重慶市提出,加強需求側管理,探索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擴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産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領域投資,持續釋放內需潛力。

  對於很多地方來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並非首次提出,但在2021年各地兩會成為高頻詞,充分表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所産生的強大消費引領與帶動作用,以及消費資源的集聚作用,對經歷新冠肺炎疫情考驗的國內消費市場更具吸引力。

  擴大消費育新載體

  當前,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型,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升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利於引導上游産業結構升級,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趙萍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通常消費規模巨大,總量高、增速快,並具有國際化程度高的特點,一是消費對象國際化,體現為進口規模巨大,進口貿易便利化程度高;二是消費人群國際化,體現為在本地居住的外國人規模大,包括外國人在內的消費者消費意願強;三是消費渠道國際化,反應快、成本低、體驗好,跨境電子商務B2C發展較為領先。

  那麼,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我國不同地區在城市選擇上應該重點考慮哪些因素?

  “首先是基礎條件好的城市,即已經具備一定規模、消費基礎設施、消費政策等的城市。”趙萍表示,“與此同時,城市消費潛力要大,這表現為未來增長空間大,能夠立足國內、輻射周邊,甚至形成面向世界的全球影響力、吸引力。此外,國際化水準較高、對外開放意願強。通過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使其成為擴大引領消費、促進産業結構升級、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載體和新引擎。”

  高寶華認為,近年來,隨著新發展格局以及擴大內需戰略支點提出,消費愈加受到重視,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受到更多城市青睞。在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過程中,各地要根據城市自身消費市場容量、輻射帶動能力、消費國際化水準、自身資源稟賦優勢與消費特色、存在的短板等諸多因素加以綜合考量,繼而精準定位、精細規劃、分步施策、逐步落實,方能有望建成。

  依託優勢做出特色

  數據顯示,就消費規模而言,我國很多城市距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仍具有很大距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要量力而行。”趙萍表示,未來我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可能是具有全球影響力、吸引力的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也可能是專業化、特色化、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趙萍強調,在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要讓不同城市做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有四方面問題值得注意。

  首先是目標差異化,即依託本地綜合實力,確定目標是區域性還是全球性。

  其次是依託本地優質消費資源,形成獨特的商品和品牌供給能力。特別是要增加特色産業、知名品牌、獨特的文化資源等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吸引國內外知名品牌新品首發,加快培育和發展服務消費産業。

  再次,要依託地理區位優勢、自然條件與輻射空間不同,來形成獨特消費環境。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應根據自身消費市場需求,在産品特色、服務特色方面有所創新,並帶動商圈改造,形成獨特的智慧商圈、特色商業街、步行街等,從而實現差異化消費體驗。

  此外,應依託本地獨特的歷史文化優勢,推動消費融合創新,打造一批商旅文體聯動示範項目,並推動傳統百貨店、大型體育場館、閒置工業廠區向消費體驗中心、休閒娛樂中心、文化時尚中心等新型發展載體轉變,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獨特消費體驗。

  高寶華認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短期將對中高端商品消費、服務消費、融合消費以及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型消費帶來良好機遇,長期將對上述領域産業鏈、供應鏈帶來一定機遇。“在整體佈局上,一是要遵循區域和城市發展基本規律,加強統籌謀劃、多點佈局、錯位發展、有序推進;二是要充分發揮省會城市在區域城市群、省級都市圈中‘領頭雁’的作用,引領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馮其予)

[責任編輯:張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