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幫中小企業要幫到點上 不僅要讓貸得了還要貸得順

2021-02-22 09:1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吳秋余

  隨著我國經濟運作逐步恢復常態,要更多通過改革創新的辦法,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動産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制度的成功實踐啟示我們,幫扶中小企業發展,不一定用巨大的投入、優厚的條件,關鍵是要找準痛點、堵點,通過改革創新、精準施策,徹底打通中小企業發展的“中梗阻”

  一邊,是中小企業約60%的資産為應收賬款、存貨等動産和權利;另一邊,是金融機構擔保貸款中,約60%要求提供房屋等不動産擔保。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擔保品“供需錯配”成了“中梗阻”,而造成錯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動産和權利擔保登記機構相對分散,登記查詢效率較低,一些金融機構不敢貸、不願貸。

  今年開始,這一資訊“壁壘”被打破。1月1日起,我國動産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工作全面實施,全國市場主體都可以享受到統一登記的便利,輸入擔保人的名稱便可一鍵查詢其名下所有公示的登記資訊,並可實現724小時線上自主辦理登記、查詢。這一舉措,能夠便利金融機構查詢動産和權利的已擔保資訊,清楚掌握擔保權的優先順位,降低信貸風險和成本,也免去了企業到現場提交材料、辦理登記的負擔。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統一登記,可有效解決擔保交易資訊分散、不透明、易産生權利衝突等問題,避免重復質押、虛假融資等風險事件發生,提升了動産和權利的“含金量”,增強了金融機構接受動産和權利擔保的意願,將中小企業手中佔大頭的“沉睡”資産盤活。央行此前在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等地開展試點的結果顯示,統一登記制度有效便利了企業融資,民營和小微企業新增擔保登記業務佔比超過95%、融資金額佔比超過80%,且沒有發生因虛假登記出現的糾紛。

  相比大型企業,中小企業規模小、底子薄、積累少、抗風險能力弱。去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我國從財稅、社保、金融等多方面密集出臺一系列幫扶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把“真金白銀”送到了企業手裏,2020年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2.5萬億元,金融部門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1.5萬億元。稅費減了,利率降了,融資多了,中小企業發展前行的信心和底氣更足了,全年新設市場主體2500萬戶左右,實現了逆勢大幅增長。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完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更大力度推進改革創新,讓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增加活力。隨著我國經濟運作逐步恢復常態,要更多通過改革創新的辦法,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動産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制度的成功實踐啟示我們,幫扶中小企業發展,不一定用巨大的投入、優厚的條件,關鍵是要找準痛點、堵點,通過改革創新、精準施策,徹底打通中小企業發展的“中梗阻”。

  僅從普惠金融領域看,就有不少潛力可挖。比如,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科創企業蓬勃興起,融資需求旺盛,但初創期科創型企業往往具有輕資産、高風險的特徵,缺乏抵押資産,較難獲得銀行貸款,需要推動智慧財産權、商標等質押融資更好發展。再如,中小企業的納稅信用、資金流水等經營資訊,是銀行判斷企業信用的重要依據,增強這些資訊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獲得性,就能夠提高銀行給中小企業貸款的意願,降低融資風險。類似這些問題,都需要政府部門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通過破解資訊不對稱等問題,幫中小企業盤活更多資産,讓金融機構更加敢貸、願貸,讓中小企業不僅貸得了,還能貸得順。

  中小企業有靈氣、有活力,善於迎難而上、自強不息,只要政策幫一把、各方齊努力,有效疏通好政策傳導“最後一公里”,中小企業一定能夠迎來更好發展。相信隨著改革持續推進,類似動産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這樣的創新舉措會越來越多,合力為中小企業打造越來越好的成長環境,讓中小企業釋放出蓬勃的生機活力和澎湃的發展動能。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