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馳騁萬里只為國泰民安

2021-02-18 14:0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新春走基層加油新征程】

  馳騁萬里只為國泰民安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戰疫記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2月8日,楊毅順利完成馳援黑龍江的任務,回到南京,開始一週的隔離休養。大年初二,記者撥通了她的電話,話筒那頭的聲音柔和而沉穩,説到重症患者康復出院,她表示很開心。她親和、善溝通,樂觀、總是笑意盈盈,卻又有基於精湛醫術的自信甚至不容置疑。

  國家疫情防控救治組專家、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的身份,註定了在戰鬥打響時,楊毅必須挺身在最前線。在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黨委副書記邱海波的帶領下,一道戰疫的銅墻鐵壁在江蘇築起,江蘇創造了確診病例“零死亡”的奇跡。她把“江蘇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全國乃至全球的同行,最大限度提高了重症治愈率、搶救成功率,重症醫學越來越被全社會認可。

  2月14日,楊毅結束隔離休養。記者問她,“沒回家過年,家人理解嗎?”楊毅説,“不回家過節是醫生的常態。我的家人説,不管你做什麼,只要你開心就好。”雲淡風輕的回答,仿佛這一年來爭分奪秒與死神搏鬥、搶回生命的那一幕幕驚濤駭浪,全都被她忘卻了。

  五十多天“跨城查房”,近五萬公里行程,交出了江蘇醫護人員“零感染”、確診患者“零死亡”的成績單

  2020年1月底至3月初,楊毅在擔任江蘇省衛健委新冠肺炎感染救治專家組副組長、重症醫學組組長期間,連續五十多天在全省奔波,行程近五萬公里,她卻“感覺不到累”。

  清晨7點在南京辦公室,上午10點到達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下午3點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了,這是楊毅日復一日的“跨城查房”軌跡。疫情期間,13個地級市,她每個至少去過3次,有些城市甚至跑了十幾趟。

  江蘇省衛健委領導擔心時間長了,楊毅的身體受不了,建議她進行視頻會診,楊毅卻婉拒了。“新冠肺炎是一種未知病毒,我們對它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只有跟它近些、再近些,才能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找到最好的治療方案。”

  楊毅回憶,2020年2月初,她突然接到電話,徐州有位重症患者危在旦夕,她立即坐上當天最早的一班高鐵趕到徐州。當時患者已出現心臟驟停、呼吸衰竭、休克等危急症狀,她帶著當地醫生,守在患者床邊,從原發病、呼吸、治療、器官支援等各方面評估病情,連呼吸機參數等細微條件都考慮在內。一次、兩次、三次調整治療方案,終於看到患者的各項生命指徵漸漸好轉,楊毅這才放心離開。六七天后傳來好消息,患者轉危為安。

  一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不代表所有的救治都能獲得成功。楊毅開始思考,“如何有效加強全省的重症患者管理,讓所有重症患者得到規範治療?”她向江蘇省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提出分片區管理,將全省28家定點醫院劃分成5大片區,由知名專家擔任片區長,負責片區內重症患者救治,每天及時上報重症患者病情,以便她及時掌握全省情況,確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重症醫學規範管理。

  楊毅發現既往對於重症患者的一些救治手段,如果早期運用於輕症患者,就能有效控制疾病的發展,減少重症的發生。無錫有一位患者是聾啞人,不配合醫護進行俯臥位通氣,可是如果不及時治療,他很有可能轉成重症。楊毅在紙上寫下“趴過來,用呼吸機,能救命”,和病人反覆比畫溝通,病人消極的情緒被紓解,積極配合治療,最終康復出院。

  駐守本省“看家”,楊毅和同行們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3月14日,江蘇省本土重症病例清零。楊毅團隊自豪地向全省人民彙報:確診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的“雙零”目標,江蘇實現了!

  “清醒俯臥位通氣”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為世界抗疫貢獻中國智慧

  在隔離點休養,楊毅依舊閒不下來,和同事們“雲討論”患者病情、進行臨床科研教學……當收到遠方戰友們發來的新春祝福,她才會暫停手頭的工作。

  “楊老師,這一年您辛苦了!感謝您的悉心指導和辛勤付出,您在戰鬥中贏得了同志們的尊敬和信任。我代表黑河人謝謝您!”一條條來自遠方的祝福,表達著東北同行們的感激之情。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安排,從2020年4月起,楊毅赴黑龍江、吉林、新疆參加抗疫,把江蘇的成功做法和經驗用到當地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中。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2月8日,楊毅再次馳援黑龍江,在寒冬裏跑遍了黑河、綏芬河、綏化、哈爾濱四座城市。

  “我們對病情的發展預判、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訂更‘心中有數’、更趨近‘精準’。”楊毅告訴記者。2月6日,當楊毅即將離開哈爾濱時,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55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8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陸續轉為普通型,黑龍江省新冠肺炎救治中心重型患者全部清零,223人順利出院,回家過年。

  命運與共,疫情面前沒有局外人。回憶起2020年3月18日,江蘇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連續兩個14天零新增,楊毅稱“這是個讓人既激動又安心的時間點”。就在當天下午4點,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重症醫學科辦公室裏,一場關於疫情的國際“雲對話”正在進行。義大利、西班牙等7個國家的32家醫療機構的專家醫生線上提問,“如何發現早期重症患者?”“如何降低病死率?”

  “我的建議是及早對病人篩查,提前進行干預。”會上,楊毅分享了重症患者治療經驗。這是楊毅連續50多天抗疫後,逐步摸索出來的“江蘇經驗”,在全球疫情形勢日益嚴峻的時刻,尤為寶貴。

  “江蘇經驗”的核心經驗為三點,即病區分層管理、治療關口前移,以及探索為新冠肺炎肺纖維化患者施行肺移植手術。

  “‘江蘇經驗’的亮點之一是俯臥位通氣的前置應用。日常臨床實踐中,俯臥位通氣是呼吸衰竭患者的經典治療手段,既往都是放在氣管插管之後、作為挽救性治療措施。但本次新冠肺炎患者治療中,我們對輕症患者,即在施行氣管插管之前,就採用了俯臥位通氣,有效降低了其轉為重症的風險。”楊毅介紹。

  一年來,楊毅先後向美國、義大利、巴基斯坦等20多個國家的同行們介紹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經驗。她將“江蘇經驗”寫成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重症醫學期刊上,並被《美國醫學會雜誌》引用,特別是“清醒俯臥位通氣”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為世界抗疫貢獻了中國智慧。

  鍛造“善戰團隊”的氣質和靈魂,打贏一場又一場硬仗

  “我們是一個在邱海波教授帶領下的‘善戰團隊’。”楊毅告訴記者。去年一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東大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幾乎傾囊而出,除了“看家”守牢江蘇的重症救治醫護人員外,幾乎所有醫護人員跟隨邱海波分八批馳援湖北。

  一場大考考得好,在於平時的訓練有素。中大醫院院長滕皋軍將此形容為“魔鬼訓練”,對每個人的工作錯誤“零容忍”。

  “就比如交班這件在大家看來特別簡單的事,在我們這兒可能需要重復十余次,直到講得清清楚楚為止。”楊毅説。此次新冠肺炎救治過程中的交班,就顯示出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的醫生訓練有素,交班都交代得事無巨細——為什麼要做這個治療,怎麼做,做的過程中、做完後如何規範管理,什麼時候應該撤掉這個治療。

  這種嚴格到近乎苛刻的作風讓整個團隊迅速成長。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除了邱海波和楊毅兩位60後,還有一批70後、80後、90後進入大家的視野,成為該醫學科馳援武漢醫護人員的中堅力量。第一例無創機械通氣、第一份血氣分析、第一例經口吸痰氣道管理、第一例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第一例深靜脈置管……無數的“第一次”都有莫敏、潘純等80後衝鋒陷陣的身影。

  楊毅特別提起光明日報2020年4月11日刊發在一版的深度報道《江蘇90後武漢戰疫記》,講述了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四位90後護士堅守武漢的故事。她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號令聲一下,群裏100多位醫護人員很快齊刷刷地回復:“隨時待命!”其中包括很多80後、90後的同事。這些年輕一代的擔當讓楊毅欣慰和感動,她説:“青年一代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

  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在國家的各種突發公共事件中起到了引領作用。2020年,中大醫院獲批國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大家都能平平安安,這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所以,當有人問我對新年的期盼時,我説我就希望國泰民安。”電話那頭的楊毅又笑了。這是一位馳騁萬里歸來的白衣天使對國家和人民的美好祝福。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18日 01版)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