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周恩來談學習黨史

2021-02-13 18:52:00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中國共産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産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艱辛而輝煌的奮鬥史。從少年時代就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宏願的周恩來,自1927年開始,在黨的核心領導層的崗位上一直工作了半個世紀。他的一生,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而奮鬥的一生,也是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歷史的一個縮影。對於黨的歷史,周恩來爛熟于胸;對於學習黨史,周恩來高度重視。周恩來談學習黨史,重在結合工作實際,在很多情況下也把自己擺進學習中,通過現身説法,把學習黨的歷史的經驗和體會自然而然地講出來,可謂潤物無聲。周恩來談學習黨史,涉及為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學等,內容豐富,意蘊深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學習黨史,是堅定共産主義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

  革命理想高於天。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産黨人的政治靈魂。中國共産黨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歷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曆盡苦難而淬火成鋼,歸根到底在於千千萬萬中國共産黨人心中的遠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終堅定執著,始終閃耀著火熱的光芒。這是中國共産黨成功的精神密碼。

  學習黨史,能使我們認識到樹立和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之於黨的事業的極端重要性。周恩來在確立共産主義信仰時就説過:“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他説:“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要以誓死不變的精神為共産主義奮鬥到底。”他自我解剖:“我做工作,從來沒有灰心過。”周恩來率先垂范,推己及人。他強調,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能因遇到一點挫折而氣餒,必須具備堅定的革命精神。他指出:“一個困難問題解決了,新的困難問題又來了。共産黨人就是為不斷克服困難,繼續前進而存在的。畏難茍安,不是共産黨人的品質。”周恩來深諳人生和黨的歷史的辯證法,他認為“一帆風順是不能磨練人的”。他強調:“我們的革命精神,就是從吃苦中得來的!”這種吃苦的革命精神,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一個強大動力。周恩來指出:“我們這一輩子和這一個時代的人多付出一點代價,是為後代更好地享受社會主義幸福。”中國共産黨人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融入和體現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奮鬥過程中,這正如周恩來所強調的,“我們應該把整個身心放在共産主義事業上,以人民的疾苦為憂,以世界的前途為念”。

  學習黨史,不能忘記人民群眾這個根本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中國共産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人民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産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中國共産黨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誌。“人民總理愛人民。”周恩來強調,學習黨史,不能忘記人民這個根本。

  在黨的歷史上,周恩來是較早使用“群眾路線”這個概念的領導人。1929年9月,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在論述了紅軍和群眾的關係基礎上指出,籌款工作“要經過群眾路線,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幹”,“沒收地主豪紳財産是紅軍給養的主要來源,但一定要經過群眾路線”。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10月在接見來京的老根據地代表時,周恩來強調,“下山不忘山,進城不忘鄉”,“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周恩來説的這個“本”就是人民群眾。周恩來還與大家重溫了黨的歷史:“我們是從人民中來的,我們過去的勝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1959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溥儀等首批特赦戰犯時,再次強調指出:“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人民的勝利、革命的勝利,離不開人民英雄的浴血奮鬥和奉獻犧牲。周恩來強調“飲水思源”,強調學習黨的歷史不能不銘記人民英雄。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和毛澤東親自撰寫的碑文。碑文由周恩來親自手書,內容為:“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對於書寫碑文,周恩來高度重視。為了寫好碑文,他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一遍碑文,前後共寫了40多遍,最後挑選了自己最滿意的一篇。周恩來還親自來到工地,徵求紀念碑設計處處長劉開渠的意見。周恩來誠懇地詢問:“怎麼樣,行不行?”劉開渠説:“從前只看過您的題字,還沒有看到您寫這麼多、這麼工整的書法作品。”周恩來的書法渾厚凝重,嚴謹大方而又富於變化,體現出他不忘人民群眾這個根本,用心謳歌人民英雄、鄭重書寫黨的歷史的真摯情感。

  學習黨史,要繼承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中國共産黨在長期的奮鬥中,形成了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周恩來多次強調並引用毛澤東的話,寄語大家“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1949年5月,在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時,周恩來專門號召廣大青年“學習毛澤東”。如何學習毛澤東?就是通過學習黨的歷史來學習毛澤東,就是學習毛澤東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為著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的精神,就是“學習毛澤東的學習作風和工作作風,老老實實,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穩步而又勇敢地前進”。而毛澤東的這種作風,實際上就是中國共産黨的作風。對於毛澤東所總結強調的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周恩來更加重視並不斷予以強調和弘揚。1964年10月,周恩來在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演出人員大會上作報告時,闡述了黨的歷史。與此同時,他還要求在演出中突出表現我們取得革命勝利的三個法寶——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他説:“我們不僅看到一九四九年以前這三個法寶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建國以後十五年依然如此。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分析,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情況,但是,基本的原理還是一樣。”紀律嚴明是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周恩來特別強調黨要有鐵的紀律。他指出,毛澤東同志説我們黨是“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繫人民群眾的黨”,“毛澤東同志特別把有紀律放在最前面,這不是偶然的。因為這是決定黨能否堅持革命、戰勝敵人、爭取勝利的首要條件”。

  學習黨史,要堅持全面、歷史、辯證的觀點和方法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黨史承載和記錄著中國共産黨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知史才能愛黨,知史才能愛國。周恩來強調:“為革命奮鬥的歷史,別人是抹煞不了的,除非自己毀掉它。”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鄭重對待黨的歷史,重視黨史的敘事、編纂和書寫。鋻於黨史資料是記錄和反映黨的活動、歷史進程的重要載體,是編寫和研究黨的歷史、系統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源頭活水,周恩來十分重視並親自抓史料的徵集和利用工作。1959年4月,他號召60歲以上的政協委員撰寫回憶錄,記下自己的經歷、見聞和掌故,為編寫歷史提供素材,“把知識和經驗留給後代”。周恩來強調,“如果不抓緊,有些史料就收集不到了”。研究黨的歷史,不能簡單化、標簽化,還要研究它的對立面。周恩來説:“誰要寫蔣介石的歷史,我還可以供給一些資料,兩次國共合作我和他來往不少。暴露舊的東西,使後人知道老根子,這樣就不會割斷歷史。”他説:“歷史是曲折的。我早説過蔣介石是最好的反面教員。蔣介石這一集團是很有些東西可寫的。”周恩來強調,對黨的歷史應該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比如,對於學習毛澤東,周恩來認為:“學習毛澤東必須全面地學習,從他的歷史發展來學習,不要只看今天的成就偉大而不看歷史的發展。”他指出:“毛主席是從幾千年的歷史經驗教訓、近百年的革命運動、近三十年來的直接奮鬥中生長出來的人民領袖。我們大家要從這方面來看毛主席的歷史發展。”比如,對於黨的六大,周恩來既肯定了其關於革命的性質、動力、前途等方面的認識基本上是對的,也具體指出了其關於革命中心問題、革命形勢發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的認識存在不足。再比如,對於共産國際和中國共産黨的關係,毛澤東認為,它是兩頭好,中間差。周恩來進一步具體指出,“共産國際從成立到解散共存在二十四年(一九一九—一九四三),三個八年”,平均每八年是一個時期——1919年至1927年是初期,1927年至1935年是中期,1935年至1943年是後期,“兩頭好,也有一些問題;中間差,也不是一無是處”。這一評價全面客觀,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作者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副主任〕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