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喜看家鄉萬象新

2021-02-13 10:50: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新家新希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代 玲

  28歲的次仁德吉家住雅魯藏布江邊的森布日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點37棟。走進她家二樓的陽光房,簇新的壁紙、精美的吊燈、舒適的卡墊……全是2020年裝修的“成果”。

  2018年6月,為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條件,西藏開始實施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2019年底,次仁德吉一家從海拔5000多米的雙湖縣措折強瑪鄉搬到了森布日安置點,免費住進了政府統一修建的二層小樓。新家海拔低,還通了水電路訊網,生活十分便利。

  馬路寬闊整潔,商業街日漸繁華。“森布日安置點上安居樂業的氛圍越來越濃。”次仁德吉告訴記者,“靠近馬路的一排排民居裏,村民自己經營的小商店比以前多了。”

  為了讓大家搬過來、留得住,森布日安置點配套了果園、勞務派遣公司、綠化公司等産業項目,最大限度地保證就業。

  去年3月,在政府支援下,森布日勞務派遣有限公司成立,對搬遷點的勞動力、挖掘機、裝載機都做了統一登記,一有活兒就分派給大家幹。

  通過勞務派遣公司,次仁德吉家的挖掘機和大卡車都投入到了正在進行的森布日二期工程建設中,2020年她家就賺了近60萬元,再加上留在老家的牲畜入股分紅了4萬餘元,還有草場補貼等,次仁德吉一家年收入達到了近70萬元。去年,她家不僅拿出18萬元把房子裝修了一番,還買了一輛新越野車。

  “搬遷點上,像我家這樣在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下過上幸福生活的有不少。”次仁德吉説,大家在森布日住得好、吃得好、睡得香,鉚足了勁要把日子過得更紅火。

  尋夢風情小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潘世鵬

  從前幾年不多見,到如今“遍地開花”,民宿産業已成為三亞旅遊經濟的新亮點。海棠區龍海風情小鎮就是三亞市民宿産業發展的縮影之一。

  龍海風情小鎮是一個移民遷建村莊。2008年,海棠灣作為“國家海岸”國際休閒度假區開發後,區內居民需要全部異地安置,涉及需要搬遷的居民1萬多戶。當地採用市場化手段引進社會資金,以“建設—移交”的模式引進有實力的專業公司規劃建設了10個風格各異的風情小鎮。風情小鎮建成後,一棟棟亮麗的花園式洋房成為三亞旅遊的新景觀。周帆就是三亞風情小鎮變化發展的親歷者之一。

  一直心懷創業夢想的周帆前幾年在三亞遊玩時,發現當地住宿多是星級賓館,缺少價格低廉的民宿,他就萌生了創業的念頭。

  2017年,周帆和另外兩個朋友合夥在龍海開辦起鄉村民宿。“這裡原來是散種芒果樹的荒地,一片荒蕪,後來安置建設才有了這麼整齊美觀的花園小區。”周帆説。

  “只約初見,約在追海。”經過兩年多的打理經營,周帆在龍海風情小鎮接待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也見證了小鎮的巨大變化。“剛來時,小鎮民宿也就10多家,現在起碼有70多家了,在海南自貿港建設和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的支援下,來小鎮的遊客越來越多,風情小鎮也越來越火了。”周帆説。

  “作為一個海南人,自貿港建設對我們每個海南人都是巨大利好。”周帆説,“民宿行業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但比的就是環境和品質,只要大家都不斷提升服務水準,小鎮以後的環境面貌和整個海南的面貌都會越來越好!”

  農家樂也要打品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耿丹丹

  招呼客人、端菜、清掃……今年21歲的金凱強幹起活兒來,一點也不生疏。在西安上大學的金凱強家住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園戶村鎮三工湖村,他的父母在自家的院子裏經營著一家農家樂,主打家常菜和回族特色美食。每年放假回家,他都會到農家樂幫忙。

  2016年,金凱強隨父母從市區搬回了村裏。那一年,三工湖村被列為呼圖壁縣重點打造的美麗鄉村示範點之一,村裏實施了農村上下水改造、巷道硬化、廁所革命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剛搬來時,村裏都是老舊的土塊房,現在都是統一的安居房。”金凱強説,這兩年,村裏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建起了農業觀光休閒採摘園、百畝花卉種植示範園,農家樂也越來越多。

  三工湖村距離縣城僅有6公里。近年來,該村打起“旅遊牌”,目前,全村已有20余戶村民把自家的庭院改造成了“民宿+餐飲旅遊”模式的度假莊園,村裏也形成了旅遊餐飲産業鏈。

  金凱強學的是行銷管理,他希望以後能夠學以致用,“把家裏的農家樂做大規模,打出品牌”。

  踏踏實實當菇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金虎

  春節前,在天津打工的鄭夫梅,回到家鄉山東鄒城市大束鎮釣魚臺村,每天都會到合作社的香菇棚裏學習技術。這兩年村裏大規模發展香菇大棚種植,一個菇棚一季收入就能有3萬多元,讓她很動心。

  釣魚臺村的土地是山嶺沙石薄地,只能種一些花生、地瓜,不僅産量低,還得看天吃飯。“那時,村民紛紛離鄉到外面打工。”鄭夫梅回憶道。2019年,大束鎮規劃建設蘑菇小鎮,落地了兩家大型現代化金針菇生産企業。為搭上龍頭企業“借船出海”,釣魚臺村規劃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農戶”新模式,建起了20棟嶄新的香菇種植大棚,由食用菌龍頭企業友碩集團提供各項技術指導,回購所有香菇産品。一個棚有1萬支菌棒,每個菌棒可出菇2斤,企業按照每斤4.5元回收,扣除租金和成本,每季可收入2萬元到4萬元,一年能種兩季。

  “這一年,不僅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大沙河臭氣熏天,街道上污水橫流。現如今,煥然一新的大沙河兩岸建成了人們休閒遊玩的景觀帶,青磚紅瓦石墻的農家小院房前屋後乾淨整潔,再也沒人笑話我們了。”鄭夫梅告訴記者,等把技術學到手,她就要返鄉在家門口踏踏實實當菇農。

  迎來首批還遷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商 瑞

  2月9日,天津市寶坻區天秀園裏彩旗飄揚,47棟住宅樓迎來了首批還遷戶。寶坻區前白廟村的村民劉志富與老伴領了鑰匙,走進盼望已久的還遷房。

  “我們家三四輩人一直生活在前白廟村,現在我是我們家這輩人中第一個住上樓房的,再也不用看著天氣過日子了。”劉志富説,“出村入樓”後,政府還給搬遷村民上了養老保險,滿60周歲的老年人每月還有1000多元的養老金。

  “現在我和老伴在東麗區打工,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再加上退休金,一年下來收入達到六七萬元了。”提起還遷,劉志富就笑得合不上嘴。

  劉志富一家人生活的變化,得益於寶坻區棚戶區改造工程。2015年,寶坻區啟動了棚戶區改造,涉及五個街道73個村、24個平房宿舍區、3處舊樓區。從“五年計劃”到“三年改造”,再到“三年計劃兩年完成”,寶坻區的棚戶區改造工程不斷提速。截至目前,寶坻區已投資488億元,新建完成41個小區、625萬平方米住宅,已累計讓3.26萬戶、8.8萬人喜遷新居。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