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過年新方式,鄉村新圖景

2021-02-12 16:55: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1609813348146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春節,是每一個中國人記憶裏最深刻的詞語,它不僅代表著結束了一年的辛苦,迎來一年的收穫,也意味著相隔千里的親人再次團聚,拜年、看春晚等習俗無不是給疏離的情感一個連接的紐帶。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年的風俗也發生了相應變化,特別是今年由於疫情原因,國家提出了就地過年的政策,這也讓今年的春節變的尤為不同。大城市裏留下了異鄉人的身影,熱鬧的農村也顯得有些冷清,但不會變的是每個人心中的情誼。

  春聯是春節的序曲。每當家家戶戶的門上貼起春聯時,便意味著春節到了。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古代傳説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鬱壘二神,主管萬鬼。於是人們在大門兩邊的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兩位神仙的名字,來保祐家宅平安,這種習俗逐漸演變成了貼春聯。五代時,孟昶在桃符上題的“ 新年納余慶,佳節賀長春”,被看為是最早的春聯。到了宋代,王安石詩中所描述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可以看出春節貼對聯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了。當然貼春聯也是有講究的。按音調平仄分,上聯最後一個字為仄音,下聯最後一個字為平聲;按因果關係分,因為上聯,果為下聯;按時間先後分,時間在前為上聯,時間在後為下聯。現在的我們不僅僅是貼春聯了,還有貼“福”字,今年的支付寶寫“福”順豐到家的活動也是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興趣,好像一個親手寫的“福”就能給來年帶來更多好運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其中“爆竹”在古代指人們在春節燒竹子,使其爆裂發出聲響,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雖少了借此驅鬼避邪的目的,並且也不止在春節這一天才放鞭炮,可它依然是預示春節到來,慶賀新年的標誌之一。但隨著國家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很多地區已經徹底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這也降低了每年春節期間因燃放煙花爆竹造成人員傷害的概率,因此,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不僅是對生態環境負責,也是對我們自身及他人安全負責。雖然形式削減,但年味還在,網路上各種利用身邊的工具模擬鞭炮聲響的視頻層出不窮,這樣的“新式爆竹”既保留了年味,也給新年增加了新的歡樂。

  説起春節就不得不提起拜年了。拜年作為世代沿襲的傳統春節習俗,是辭去舊歲、迎接未來的方式,也是民族倫理、道德的傳承,宣告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展現了悠久的中華禮儀。一聲聲歡欣的“新年好”傳達了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祝願,增添了濃濃情誼。中國人對拜年禮儀有著明確的規矩: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輩份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隨著科技的發展,拜年形式愈加豐富,“電話拜年”“短信拜年”“抖音等短視頻拜年”等,使得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將溫馨的問候與祝福及時送達。2021年為了配合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許多在外遊子響應國家號召理性選擇就地過年,“拜年”又有新的意味。網路視頻拜年阻隔不斷心意,雲團聚依舊有濃濃的家庭氛圍,年味不減。

  發紅包也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回憶。古時候,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只是單純地驅邪崇,壓歲錢意味著“賄賂”鬼怪,保祐家中晚輩一年平平安安。隨著時間的流逝,紅包的意義逐漸在改變,從驅邪祝福的方式變成了過年的傳統習俗。紅包的形式也隨之改變,一個個鼓鼓囊囊的紙質紅包變成了微信、QQ聊天框中一條條消息,自定義封面上“恭喜發財”“新年快樂”“運氣王接”的字樣,豐富了紅包的意義,除了成為長輩給晚輩的壓歲錢之外,也成為了年輕人之間過年的新習俗。青年一代也會在群聊之中發紅包,看著往日靜寂的群中一個接一個的紅包發出,運氣王也不得不“忍痛”繼續接龍,不僅是符合過年的熱鬧氣氛,也是能溝通感情、消磨時間,還讓年輕人對新年有了更多參與感。

  越來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鄉村似乎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有了一些存在感,而禁燃煙花爆竹等新的風俗好像讓春節也少了許多年味,老年人、中年人津津樂道的老黃歷在年輕人眼裏如同蒙上了暗黃的面紗,看不真切。我們不知道再過幾十年春節又會是個什麼樣,但我們知道要珍視過去,享受現在,知道“年”是異客情感的橋梁,鄉村是旅人的根。

  (作者:南京審計大學 王仕珺 潘雨萱 陳佩雲 林琦璐 高倩)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