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別讓疫情防控“六不準”變形走樣

2021-02-03 09:18:00
來源:法治日報
字號

  別讓疫情防控“六不準”變形走樣

  中央依法制定春運期間的疫情防控政策,是為了盡可能降低疫情擴散的風險,絕非給春節團聚設置超出防控需要的障礙

  □ 王石川

  “層層加碼和‘一刀切’既是一種懶政,也是對寶貴防疫資源的浪費。”在1月31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表示,北京市以外省份要做到“六個不”,不得隨意禁止外地群眾返鄉過年,不對返鄉人員實施集中和居家隔離措施,不對低風險地區跨省流動到城市的非重點人群進行核酸檢測,不對省域內低風險地區返鄉的非重點人群查驗核酸檢測證明,不對省域內返鄉人員進行居家健康監測,不得隨意延長居家健康監測的期限。

  “六不準”甫出,頓時獲得輿論好評。公眾高度認可、熱情點讚,一定程度上與當前一些地方不按規矩出牌,執行政策擅自層層加碼有關。而“六不準”及時問世,既回應了公眾關切,也精準指明瞭各地不得觸碰的紅線,特別是“對於執行政策明顯不符合要求的情況,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將予以通報,要求立即整改”這一表述,更讓人拍手稱快,這意味著哪觸碰紅線哪就會被點名,還可能承擔相應責任。

  最新例證是,針對人們反映強烈的“對低風險地區抵返人員貼封條管控”情況,黑龍江省雞西市雞冠區有關部門調查確認,雞冠區西雞西街道幸福裏社區對疫情防控政策落實不當,要求街道社區馬上糾正,解除封條,向當事人道歉。顯然,撕掉了不該貼的封條,更要“撕掉”不該存在的濫權思維,任何曲解中央政策的做法都應該得到糾正,層層加碼必然會“加”出群眾怨氣,而減掉有關部門的公信力。

  揆諸現實,疫情防控中,違規封路堵路、強行截車勸返、責令停産停業等“一刀切”行為確不少見。比如,此前黑龍江省肇東市在域內沒有疫情的情況下,就曾限制人員乘火車和經陸路卡口進入肇東。相關措施在群眾中造成了一定恐慌情緒,也影響了當地正常生産生活秩序。2月1日,黑龍江省紀委監委通報了3起疫情防控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問題,肇東市相關主要領導被給予批評教育。

  疫情防控不是越嚴越好。正如有關通報所稱,那些行為看似很嚴,實際是違背政策、“拍腦袋”決策;看似作為,實際是懶政怠政、變相推卸責任;看似管用,實際是履職不力、不負責不擔當,暴露出一些地方對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認識不到位、行動有偏差。

  應該看到,國家依法制定春運期間的疫情防控政策,是為了盡可能降低疫情擴散的風險,絕非給春節團聚設置超出防控需要的障礙。而一些地方在執行過程中過於隨意和任性,想當然地認為越嚴越好,設置門檻越高越好,實不可取,暴露出相關地方缺乏應有的治理能力。

  春運期間人流量加大,返鄉人口激增,再加上農村地區醫療條件相對薄弱,農村群眾防疫意識、防疫能力薄弱,各地有關部門嚴陣以待,值得理解。但是,不能因為防控壓力大就違背規定,突破底線。中央一再強調精準施策,而在一些地方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人拒之門外,哪體現出“精準”二字?

  當然,囿于不同地區的客觀條件,要求所有地方、所有部門都做到張弛有度,都能展現出足夠高超的治理水準,也許並不現實。但是,法治作為底線和紅線應該成為各地共識。在去年2月5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顯而易見,這要求各地各部門要始終繃緊法治弦,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一言以蔽之,執行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等要求,等不得慢不得,但絕不能亂作為。“六不準”就是六記重拳,全面落實中央規定,絕不讓重拳打在棉花上。各地應從雞西、肇東等地的案例中吸取教訓,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這樣才不會跑偏出差、才不會左支右絀。

  跟帖

  問責要科學

  防疫要硬核,但未必需要通過加碼的方式來實現。當前,我們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常態化防控措施,包括聯防聯控機制、大規模檢測、精準追蹤以及網格化防控制度,可以很好應對各種突發疫情。基層只要把人員摸排等基礎性工作做好,把常態化的疫情防控政策落實好,其實就算是盡職盡責了。對於一些偶發疫情,要客觀看待,科學應對,不能動不動追責,要儘量給基層減壓。

  湖北 呂德文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