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溫馨關懷消弭老年人“數字鴻溝”

2021-02-02 11:17: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漫畫:陳雨薇

  據工人日報報道,1月28日,2021年春運大幕拉開,當日全國鐵路發送旅客量400萬人次。踏上旅途的不只有歸鄉的遊子,也有不少老年乘客。他們要與就地過年的子女團聚,不少人是在沒有子女的陪伴下出遠門。不會上網怎麼訂票?沒有健康碼如何進站?不懂得掃碼怎麼付票款?這些問題都困擾著老年旅客。

  早在2020年11月份,針對老年人運用智慧技術遇到的種種“痛點”“難點”,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慧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各部門紛紛響應,攜手滿足老年人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方面的需求,幫助“銀發族”跨越“數字鴻溝”。 當老齡化社會遇上資訊化時代,如何善待老年人,這既體現著一個社會服務的精細化水準,也體現著整個國家的文明溫度。特別在春運過程中,不能因為“數字鴻溝”阻斷他們的出行,需要用暖心服務來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一個文明的社會,應是對所有公民抱有溫情和善意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數字生活確實給民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老年人身處其中卻顯得力不從心。比如:老人無法出示健康碼進站遭拒、94歲老人被抬進銀行做人臉識別、2G基站關閉讓“老人機”失去信號、老人看病掛號困難、老人用現金交醫保遭拒……層出不窮的資訊化應用讓老年群體在當今數字時代“寸步難行”。數字時代,不能落下那些年邁的身影,在科技發展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解決老年人的使用難題,用更多的耐心幫助他們,讓他們更加順暢地擁抱智慧生活。

  據官方統計,“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即將突破3億人,社會結構正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需要政府、社會、企業等層面的共同幫助。看似明顯的“數字鴻溝”,其實在人性化服務中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火車站保留人工售票窗口、企業公司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數位産品、將“健康碼”與公交卡、市民卡、老年卡相結合……這些都是彌補“數字鴻溝”的有益之舉。

  1月28日,隨著2021年春運大幕開啟,許多老年人因為不會上網而不能網上訂票,因為沒有智慧手機而無法出示健康碼進出站,因為不會智慧支付而無法通過掃碼支付票款。為了消弭老年人的“數字鴻溝”,交通運輸鐵路部門針對老年人提供了許多定制服務:面對面服務模式、人工實名制通道和人工檢票口、愛心通道、引導臺、12306售票系統自動識別60歲以上的老人並優先安排下鋪……這些幫助老年人趕上時代步伐的暖心服務,映照出社會的溫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快”與“慢”並不是對立的,我們既要迎合時代“快節奏”的發展,又要尊重老人的“慢權利”,用暖心服務讓老年人感受到生活中的“慢”溫情,是社會發展應盡之責,也是時代進步應有之義。(文/鄒婧翀 )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