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鄭州深夜街頭的“檢漏大王”

2021-01-26 10:15:00
來源:河南商報
字號

  趙雲朝正通過“聽診器”辨別異常的聲音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鄭超/文記者鄧萬里/圖

  每當夜深人靜鄭州漸漸沉睡的時候,一支由16人組成的小分隊開始出動。

  他們手持儀器,在路面上掀起一個個窨井蓋,仔細捕捉供水管道傳來的聲音;他們屏息傾聽,從上百種噪音中尋蹤覓源,只靠聽力就能精準判斷漏點的位置……他們來自鄭州自來水公司下屬的河南力科管線探測技術有限公司,是管網普查部的“檢漏工”,又被稱為在黑夜出沒的“管道醫生”。

  每晚10點到次日淩晨3點,他們都要一步一步走過鄭州的大街小巷,為6000多公里的市政供水管道做檢查,黑白顛倒、晝伏夜出,默默為鄭州的供水管道安全保駕護航。

  每晚走至少10公里,掀開井蓋不少於50個

  深冬的夜晚,鄭州室外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夜幕中,偶爾有車輛飛馳而過,也有晚歸的人步履匆匆,在紅綠燈的交替變換下,城市褪去白天的繁華,回歸夜晚的寂靜。

  如果不去刻意觀察,很難發現,在路邊有兩個身穿工裝的人,攜帶著聽漏儀器,正沿著主幹道一步一步地緩行。

  他們是70後趙雲朝和95後張子豪,兩人正在結伴而行。

  張子豪手拿安全錐和聽漏桿,走在右邊靠近車輛的位置,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向前開道;趙雲朝戴著耳機,手持檢測儀器,每走一步,都要用類似“聽診器”的工具直立在地面,通過耳機仔細辨別異常的聲音;每遇到一個窨井蓋,張子豪便擺上安全錐,掀起窨井蓋,趙雲朝半蹲彎腰,把聽漏桿伸到管道上,左耳緊貼著聽漏桿的一端,右手則用力地堵住右耳,全神貫注地開始聽聲音……

  “我每天可以聽到很多聲音,比如,車輛輪胎摩擦的聲音,電壓器發出的‘嗡嗡’聲,路邊門面房空調運作的聲音,地鐵經過的瞬間也會有聲音。”趙雲朝説,通過檢測儀器,任何聲音信號都能放大1000倍,他要做的就是從上百種噪音中,精準找到供水管道發生泄漏的聲音。

  為了最大限度地剔除環境音的影響,每晚10點到次日淩晨3點,是趙雲朝和隊友們的工作時間。除了大風、大雨、大雪等極端天氣,他們每天都要檢測5公里的供水管線,但如果算上在管線周邊進行各種調查的距離,步行路程至少為10公里,沿途掀開井蓋不少於50個。

  “檢漏”17年,他曾因一攤清水找到暗藏的漏點

  從事檢漏工作17年,趙雲朝留下了一些“職業病”。比如,由於長時間佩戴檢測儀器,頸椎問題逐漸暴露;不吃辣椒,飲食清淡,以防因上火影響聽力。不過,與這些“奇怪”的職業病相比,讓趙雲朝更為自豪的事情,在於他真正聽出漏點的那份成就感。

  2019年深秋,約晚上11點,趙雲朝在花園路與紅旗路交叉口附近日常排查時,發現路面有一攤清水,這引起了他的警覺。

  “這裡應該排出污水,為啥會有清水?從我的經驗判斷,肯定有自來水管發生了泄漏。”趙雲朝迅速使用聽漏儀器,但卻始終聽不到漏水的聲音,他在這裡徘徊良久,依然沒有放棄的意思。

  對於檢漏工而言,每精準檢測出一個漏點,都會獲得相應的工資獎勵。當時,趙雲朝執著地想要在此處檢測出漏點,周圍同事有些不理解,還有人開玩笑説他“魔怔了吧”?

  因為沒有檢測出異常,趙雲朝暫時放棄了。當天結束工作後,趙雲朝回到家休息時,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如果爆管,影響太大,到時候就來不及了,我堅信我自己的判斷。”

  在趙雲朝的堅持下,他帶領隊員多次使用各種方式檢測,最後終於在附近幾百米的位置找到了漏點。

  培養出一名合格的“檢漏工”,往往需要三年時間

  黑白顛倒、晝伏夜出,是趙雲朝和隊員們的工作常態。這樣的工作節奏,也為他們帶來不少誤解。

  “和妻子剛談戀愛時,我老是晚上出門,她不理解,總覺得我是不是做啥壞事兒。”談及這段往事,趙雲朝忍不住樂了,但隨著兩人建立了家庭,妻子對他的理解和支援也越來越多,“幹一行愛一行,我們選擇了檢漏工這個工作,就要踏踏實實地幹下去。”

  除了家人的誤解,還有路人的誤會。“有人見義勇為,上來問我們是幹啥的,我們只好給人家解釋一下。”趙雲朝有些調侃地表示,檢漏工是一個非常容易被忽視的存在,“能被看見,我們也感覺有些欣慰。”

  其實,學會使用檢漏儀器,了解檢漏基本知識,只需要幾天,但培養出一名合格的檢漏工,往往需要三年時間。其中的難點,就在於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如何從上百種噪音中尋蹤覓源。

  三到三心,“檢漏”小隊一年能查出暗漏300多處

  近些年來,這支檢漏小隊不僅默默守護著鄭州供水管網安全,還多次支援外地,參與了貴州銅仁、四川綿竹災後供水管線重建,以及信陽淮濱、息縣和江蘇吳江、安徽淮南等多個外部供水普查工程,檢漏能力在全國名列前茅。

  趙雲朝和他的隊員,被親切地稱為“管道醫生”。中醫講究用“望聞問切”治“未病”,而“管道醫生”則用“三到三心”為城市供水管網問診把脈,即聽到、走到、察到、細心、耐心、信心。

  聽到,是指對附屬設施要進行閥栓聽音,管道上方要進行路面聽音;走到,是指所有管線都要走到,進行地毯式排查;察到,是指雨、污水井都要進行流量觀察,如果發現冬季積雪先融化,夏季草木茂盛,雨污水處清水流出這些情況,就要提高警惕。

  細心是指排查工作中要細心;對待工作要有足夠的耐心;在做好以上五條的基礎上,提高自己對於檢漏工作必勝的信心。

  為縮短漏水發生週期降低漏失,提高排查頻率保障供水管道安全運作,河南力科管線探測技術有限公司結合管道分佈、管網運作情況,採用“631”動態管網排查模式,在此基礎上,又針對直徑500mm以上大管網進行每月一遍的重點排查。

  該公司管網普查部主任李鳴介紹,6、3、1,代表每年檢查的遍數,“其中,每年檢查6遍的區域,都是管網漏水的常發區,我們每2個月就要檢查一次,檢查3遍的是高發區,檢查1遍的就是一般區域。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力量集中到一起,及時發現漏水隱患。”

  截至目前,檢漏小隊每年排查市政供水管網累計6000公里,查出暗漏300多處。

  隨著智慧水務的推進,檢漏工作也逐步“升級換代”,引進了國際最先進的漏水噪聲監測系統,對供水管線進行實時監測。技術的進步,雖然為供水管網裝上了“千里眼”,但是,趙雲朝和他的隊員的作用依然無可替代,他們是最終下診斷的“醫生”,也是深夜中的無名英雄,更是守護鄭州千家萬戶供水安全的“檢漏大王”。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