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國:是“我有一個夢想”還是“我已不能呼吸”?

2021-01-20 13:3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東西問)美國:是“我有一個夢想”還是“我已不能呼吸”?

  中新社北京1月19日電 題:美國:是“我有一個夢想”還是“我已不能呼吸”?——記馬丁路德金第36個紀念日

  作者 邱藝寧

  “一百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裏,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我夢想有一天……‘人人生而平等’。”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人物馬丁路德金1963年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發表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反對種族歧視、呼籲自由平等。在他推動《民權法》《選舉法》獲得通過、廢除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儘管在法律層面確定了“人人生而平等”,但隱性的種族歧視與偏見在美國社會依舊根深蒂固。

  2021年1月18日適逢美國第36個馬丁路德金紀念日。在近40萬人死於新冠肺炎、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全美超2600萬人參加示威抗議社會不公的美國當下,馬丁路德金的“夢想”似乎漸行漸遠。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0年5月29日,美國丹佛,示威者撕毀了一面美國國旗。

  撕不掉的“天生的標簽”

  “天生的標簽”,這一説法來自密西西比州參議員傑斐遜戴維斯1860年4月12日在美國參議院的一次演説。他在否決了一項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資助黑人教育的法案後聲稱,政府不是由黑人組成的,也不是為黑人服務的,白人和黑人的種族不平等是“天生的標簽”。

  實際上,在北美,種族不平等的歷史比美國歷史還要久遠。

  美國律師伯頓在一國際視頻研討會上表示,美國在歷史上曾對印第安人進行種族滅絕,制定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並在二戰期間將大批亞裔關入“集中營”,種族歧視問題根深蒂固。

  在托馬斯傑斐遜及其他創始人宣佈獨立之前,美國人已經就種族不平等為何存在並一直持續至今、美國白人群體為何比美國黑人群體更成功等內容進行了兩極分化的討論:種族隔離主義者把種族不平等歸咎於黑人本身,反種族主義者則將種族不平等指向種族歧視。

  然而,在經歷了近三個世紀的抗爭後,貼在黑人身上的“天生的標簽”依然沒有被撕掉。

  資料圖: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政府在通往白宮的16街路面上,漆上了“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字樣。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郝亞明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反對種族歧視是美國人盡皆知的“政治正確”,但現行社會制度在運作中卻會出現種族問題的後果,細化到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都能看到“歧視”的影子。種族問題已經滲入到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

  美國《時代》週刊文章曾道出其歷史淵源——幾個世紀以來顯性和隱性的種族主義政策都給非洲裔美國人的身體、情感和經濟蒙上陰影。美國可能認為已經將奴隸制度丟入歷史的垃圾箱,但實際上,今天仍然能夠看到正在燃燒的種族主義余燼,並且系統性種族主義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許多美國人所崇尚並且維護的制度中。

  資料圖:美國反種族歧視示威中的抗議者。 中新社記者 陳孟統 攝

  被擊碎的“平等”濾鏡

  2020年5月,美國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跪殺”事件,導致全美至少150個城市爆發了抗議示威活動。

  更令人震驚和遺憾的是,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我不能呼吸(I Can’t Breathe)”等吶喊聲仍在美國上空回蕩的三個月後,威斯康星州非洲裔男子雅各布布萊克又遭警察從背後連開7槍致癱。

  當地時間5月2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警察在逮捕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時,將其按在地上,用膝蓋頂住脖子。(視頻截圖)

  上述兩則駭人聽聞的事件僅暴露美國警察暴力執法問題的“冰山一角”。美國民間研究組織“警察暴力地圖”網站蒐集的第三方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2019年,美國每年約有1100人因警察暴力致死。據《華盛頓郵報》等多家媒體統計,在美國,非洲裔被警察槍擊殺害的概率是白人的3倍,非洲裔成年人被監禁的概率是白人成年人的5.9倍。

  郝亞明提到,“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實際上在奧巴馬時期就已開始。特朗普執政期更有意無意突破禁忌,白人至上主義回潮,加劇了種族對立。

  美利堅大學歷史和國際關係學教授伊布拉姆X。肯迪在著作《天生的標簽: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中指出,種族主義並不是生根於人民的無知與仇恨,而是每個時代掌握權力的人們製造了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政策,進而産生世上的無知與仇恨。

  2020年以來,美國發生了近500起白人至上主義者襲擊反種族歧視示威者事件。反誹謗聯盟數據顯示,2016年,出於種族主義動機的極端主義行為造成的死亡人數佔美國恐怖主義相關死亡人數的20%,而到2018年,這個數字增長到98%。

  由此可見,“不能呼吸”不僅是弗洛伊德臨死前的生理感受,更是非洲裔在美國的整體生存困境或心理感受。

  英國《衛報》曾發表文章指出,一句“我不能呼吸”表達的,不僅是被奪走了自由、人權或者尊嚴,它表達的是:你正在奪走我呼吸的權利。這句話説出來的是人性價值的毀滅。當警察死死壓住了弗洛伊德的喉嚨,這個瞬間等於宣佈:人命在這個國家不值錢。

  資料圖:弗洛伊德之死引發了大規模抗議,有暴徒趁機縱火和搶劫。圖為抗議者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第三警察局附近燒燬一處建築設施。

  種族問題徹底解決是“奢望”

  從根本上看,導致非洲裔“不能呼吸”的正是美國社會長期普遍存在的制度性、系統性、結構性的種族主義。

  皮尤研究中心發佈的《2019年美國種族》報告指出,在美國廢除奴隸制150多年後,奴隸制的遺毒仍然深刻影響著非洲裔的社會地位。美國種族歧視系統地反映在貧困率、住房、教育、刑事犯罪率、司法和衛生保健等方方面面。超過半數非洲裔受訪者認為,“美國不可能實現種族平等”。

  “受法律的限制,公然歧視的行為不被允許,但隱性歧視問題屢見不鮮。”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袁徵對中新社記者説,在就業、教育、醫療、選舉等各個領域,黑人與白人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但實際上一旦達到某一層次後,就會出現“隱形天花板”。且這種現象不只針對黑人,有色人種均會被如此對待。

  新冠肺炎疫情也直接凸顯了美國社會裏非洲裔在生命健康權上所面臨的種族不平等。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去年11月30日的統計數據,非洲裔美國人新冠肺炎病例數,是美國白人的1.4倍;住院率是美國白人的3.7倍;死亡數高於美國白人2.8倍。

  郝亞明分析稱,相比白人而言,非洲裔等少數種族在罹患心臟病、中風、哮喘、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疾病上的幾率歷來較高,這使得他們更易成為新冠肺炎致死的高危人群。種族健康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系統性的種族醫療鴻溝長期累積導致的結果。

  資料圖:設立在美國加州舊金山Alemany農貿市場的“得來速”式新冠病毒檢測站向市民提供檢測服務。

  據美國《國會山報》網站報道,即將上任的美國白宮辦公廳主任羅恩克萊因於今年1月16日公佈了一份有關拜登上任後的優先事項備忘錄,其中包括拜登將在上任第一天簽署重點關注“新冠疫情危機、經濟危機、氣候危機和種族平等危機”這四方面的十幾項行政命令。

  袁徵表示,少數族裔尤其是非洲裔美國人一直都是民主黨的基本盤,拜登將採取相對寬容的政策緩解目前緊張對立的族群關係。但長期以來積累的種族問題或只能得到緩解,並不能奢望得到徹底解決。

  1968年馬丁路德金博士遇刺後,美國眾議院議員約翰科尼爾斯動議將其生日設立為聯邦假日。1979年眾議院以五票之差未通過該法案。1981年,著名歌手史提夫汪達主持和平集會收集了600多萬署名,請願國會再次通過法案,這也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請願事件。1983年,美國總統裏根在白宮玫瑰花園簽訂法案。1986年裏根宣佈確定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為馬丁路德金紀念日。同年1月20日,人們首次慶祝第一個紀念美國黑人的聯邦假日——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按照美國憲法規定,各州需自行立法指定假日。諷刺的是,直到2000年這一紀念日才在50個聯邦州被同時確定下來。

  曾與馬丁路德金博士並肩站上街頭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去年7月逝世。他是那場華盛頓大遊行的六名組織者之一,也是集會上最年輕的演講者。如今,馬丁路德金第36個紀念日,黑人處境依然艱難,制度性種族歧視仍舊存在。在北美大陸上,馬丁路德金的“夢想”似乎仍遙不可及。(完)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