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紅色篇章傳遞革命力量

2021-01-19 10:5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上海興業路76號,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兩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中國紅色革命起點。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中國共産黨夢想起航的地方。中國共産黨從這裡誕生,從這裡出征,從這裡走向全國執政。這裡是中國共産黨的根脈。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路,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記者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浙江嘉興南湖,打開時間的“閘門”,翻閱風雷激蕩的紅色篇章。

  石庫門內播“火種”

  “13個平均年齡28歲的書生,悄悄走進法租界的一條里弄,興奮地聆聽遙遠的北方炮聲的轟鳴……”上海一場詩歌朗誦會上,一首飽含深情的《從石庫門到天安門》,讓現場聽眾備受感染。回望百年前,那場從上海石庫門到浙江嘉興南湖的緊急轉移,成就了“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一幢漂亮的石庫門建築,一樓一底,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外墻青紅磚交錯有序,門扇是黑漆的實心厚木大門,配上一對閃亮銅環。“1921年7月,身著長衫、中山裝、西裝的有志之士,懷著對馬克思主義的憧憬,從四面八方趕到位於法租界的這個幽靜小院。”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黨總支副書記、副館長宋依璇細緻講解,並圍繞一個又一個問題展開:《共産黨宣言》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為什麼第一個全文翻譯《共産黨宣言》的中國人是陳望道?百餘年前的書冊是如何保存下來的?宋依璇用一個個小故事,把《共産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創作、傳播和保存的過程和它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之間的因緣,生動鮮活地講解給聽眾。

  偉大的思想總能訴説時代深藏的心曲。《共産黨宣言》中“階級鬥爭”“社會主義”等概念,深刻切中了當時中國的脈搏;為人類解放而奮鬥的理想,更與沉淪日久渴望復興的民族訴求相通。

  紀念館一層序廳,巨幅黨旗如鮮血浸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在黨旗見證下,上海杉達學院教師張倩韻帶領學生們右手握拳,進行入黨宣誓。他們的聲音交匯在一起,一字一句堅定有力。

  革命紅船立精神

  秀水泱泱,紅船依舊。再沒有第二條船,能像南湖紅船一樣見證世界第一大黨的不變初心,領航全球人口最多的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

  “當時,在上海開會的代表們圍坐在方桌前,起草中國共産黨的黨綱和決議草案。但幾天之後,正常進行的會議就受到干擾,被迫中斷。”南湖革命紀念館講解員錢思雯説,與會代表感到形勢緊張,一致決定將會址轉移至嘉興南湖。在濛濛細雨中,黨的一大在南湖上的一艘畫舫中繼續召開。

  “遊船長16米、寬3米,分為前艙、中艙、房艙以及後艙,當時黨的一大會議在中艙舉行,會務人員在前艙負責安全工作。這些年輕人在這裡點燃革命火種,此後又奔赴各地,開展工農運動,發展黨的組織……”錢思雯介紹。

  在南湖革命紀念館,氣勢恢宏的序廳,穹頂上的鐵錘鐮刀分外醒目。一艘復建的紅船破墻而出,似在告訴人們正是這一把櫓槳搖醒了在茫茫黑夜中摸索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

  “讓我們再喊一遍口號吧!記得聲音要輕一點。”“嗯!”“中國共産黨萬歲!”……聲音低沉卻鏗鏘有力。百年前,黨的一大會議閉幕時的場景令人感懷。百年後,嘉興南湖遊人如織。

  堅定信仰再出發

  上海、嘉興兩個紀念館,有兩幅主題相似的圖片。一幅,清末給列強賠款的驚人數字,白銀如開閘河水般涌出國門;另一幅,中國近代時事漫畫《時局圖》。

  面對長夜漫漫的舊中國,中國共産黨以解民倒懸的使命感,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産黨推動了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更要把黨的歷史宣傳好,把中國革命精神宣講好。”南湖革命紀念館館長張憲義表示,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基因,讓紅船精神代代相傳,是紀念館肩負的神聖使命。為迎接黨的百歲生日,紀念館組建了以12名講解員為骨幹的紅船講解員小分隊,赴基層開展“微宣講”,側重小話題、反映大主題,把紅船精神宣講落細、落小、落實。

  不久前,一場以“思想燈塔指路明燈”為主題的黨史宣講在嘉興職業技術學院舉辦,講解員趙洋的一番精彩演講贏得喝彩。聽完宣講,年輕的大學生們紛紛表示,要揚起信仰風帆,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治國 柳 文)

[責任編輯: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