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沈填珍家庭:好家風“長”在田間地頭

2021-01-18 15:0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全國最美家庭】

  光明日報記者 劉已粲

  “外頭真冷哇!看來一時半會兒除不了草了。”寒潮來襲,氣溫驟降,沈填珍一家圍坐在炭爐旁,其樂融融。遠近聞名的“鐵娘子”沈填珍,與丈夫陸土方一年四季奔忙在田間地頭,難得休息。

  40餘年時間,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榮炳鹽資源區高莊村,沈填珍一家從赤腳種田人變為機械化“種糧大戶”,從一貧如洗到帶領全村50多戶走上種糧致富之路。近日,這個家庭又喜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

  沈填珍家庭美在哪?江蘇省婦聯家兒部部長石冬梅説:“美就美在對土地的堅守,對困難從不低頭的堅忍,對‘為國種糧’家風傳承的堅定,對身邊群眾多年如一日無私幫助的堅持。”

  “實際上,我們家很平凡,就是認認真真種地,本本分分做人。”收穫榮譽,沈填珍稱“受之有愧”。

  時光回到改革開放初期。彼時,丹徒農村開始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與此同時,外出打工潮襲來,村裏種地的人越來越少。正值而立之年的沈填珍夫婦眼看著越來越多的土地要撂荒,急得團團轉。幾經思慮,沈填珍夫婦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地沒人種,我家來種。要交的稅,一分不能少。”於是,夫妻倆帶上一雙十來歲的兒女,承包了村裏50畝荒廢的土地。自此,這一家人便“長”在了地裏。

  那時候種地全憑人工,揣著滿腔熱情,夫婦二人仿佛不知疲倦。翻地,讓雙手長出厚繭;拔草,讓十指佈滿割痕……困難面前,夫妻倆同心協力,三伏的酷日、數九的寒天在田裏勞作,黝黑的皮膚、滿身的泥土是他們的“勳章”。

  1989年,“膽大”的沈填珍夫婦萌生了買農用機械的想法。26萬元的鉅款從哪兒來,夫妻倆犯了難。心意已決,再難也有解決的辦法,於是,二人合計著拿出了家裏的積蓄,又東奔西走向親友籌借,最後加上信用社的貸款,買回了全村的第一台收割機。

  村子裏沸騰了。自此,每年秋收,便是這臺收割機大展身手的時候——不僅在沈填珍家的田裏,更在全村人的地裏。等到全村人用完收割機之後,夫妻倆才在自家地裏使用。“好幾次糧食來不及收,爛在了地裏。”沈填珍説,“爛了糧食肯定心疼,但能幫到鄉親們,我們全家人都不抱怨。”

  2013年,沈填珍一家率先引進了“稻鴨共作”技術,成立了丹徒區榮炳凡石橋水稻種植家庭農場,帶動了全村50多戶農民走上了科學種糧之路。同年,農業部授予沈填珍家庭“全國種糧大戶”稱號。

  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默默流淌在這個家庭的血脈裏,也深深鐫刻在每個家庭成員的行動上。兒子陸卿自幼成長在田間地頭,高中畢業後,他沒有和村裏其他年輕人一樣外出打工,而是選擇留在村裏種地,還和妻子自學科學種田方法,為村民們服務。陸卿説:“我要像父母一樣,把汗水灑在土地裏,為國家種好地,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凜冽寒風中,土地略顯蕭條,卻掩藏著萬千生機,而好家風為這片土地再添希望。待寒潮退去,沈填珍一家又要開始忙碌了。“土地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雖然已經70歲了,但只要幹得動,就還要接著種地,為鄉親們做好事。”沈填珍説。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8日 04版)

[責任編輯:樊繼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