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品質發展】荊楚大地的“幸福江”:觸摸綠水青山裏的人間煙火

2020-11-27 10:47:00
來源:中國軍網
字號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品質發展

  荊楚大地的“幸福江”:觸摸綠水青山裏的人間煙火

  ■中國軍網記者 賀書引

  中國第一大河——長江帶領著眾多支流劈開鄂西大地,形成壯麗峽谷。離開鄂西山區的長江第一次離開高山峽谷的束縛,得以在大地上舒展筋骨,騰挪換位。也正因為此,自古以來,荊江兩岸乃至整個江漢平原就飽受洪水危害。而除了長江,漢江同樣是一條時不時就發生洪水的大支流。這兩條江一南一北,影響了整個楚地文明史。

  長江作為湖北省的經濟發展之源,文化繁榮之基,修復、保護長江沿岸的生態系統;挖掘、弘揚長江周邊的歷史文化成為湖北省的首要任務。如今,歷史上數次氾濫成災的長江,正成為造福荊楚大地的幸福江。深秋時節,“共舞長江經濟帶 看高品質發展”網路主題活動走進湖北,探尋新時代荊楚大地與長江的故事。

  荊州石首是一座千年古縣,有著1800多年的歷史積澱,從古代的楚文化、三國文化,到近代的濕地文化,處處傳承著中國的千年文脈。“一江貫東西,兩河穿南北,版圖分五塊,四面皆環水。”形象的賦予了“水韻石首”特有的濕地水鄉氣質。

  秋風起,蘆花白,在夕陽的映襯下,蘆葦隨風搖擺如同水波浪,走進長江北岸的天鵝湖國家級保護區,一群群麋鹿悠閒地在湖邊漫步,嬉戲;三兩江豚出水時發出“噗啊~”的聲音,此般寧靜和諧的場景讓人仿佛置身於景中畫。

  生態園中麋鹿在天鵝湖濕地悠閒地生活。中國軍網記者賀書引 攝

  據介紹,每年雨季來臨,長江充沛的水量就會攜帶大量的泥沙,衝出三峽,在江漢平原上奔騰,出現“九曲回腸”的濕地景觀。然而,也正是因為持續強降雨,導致長江水位上漲,近2/3的草場被淹沒,保護區負責人表示,這時他們便會將麋鹿引到地勢較高的地方,併為他們準備充足的食源,確保麋鹿的安全。除此之外,為更好地守護長江石首段的湖泊濕地,石首市近年來通過拆除濕地內養殖網箱,沿江整治非法碼頭,收回湖泊承包經營權等舉措來保證生態的優先發展,用一幅幅美麗的長江濕地畫卷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故事。

  夕陽下的天鵝湖保護區。中國軍網記者賀書引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杉、落羽杉、池杉……”投入1.8億打造的濱江帶狀公園,既打造出了江陵水鄉的特色,也形成了長江岸線上的生態防護林。

  長江沿線江陵碼頭生態防護林。

  隨著江陵長江沿岸生態之美的重現,這座有著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江陵城成為荊州市的新晉網紅打卡地。長江沿岸濱江公園的居民也感嘆道,“長江的水,映襯著周邊環繞著的青青翠翠的樹,令人心曠神怡,是散步休閒的首選之地。”

  居民在濱江公園跳舞。中國軍網記者賀書引 攝

  不僅如此,在生態環境保護之外,江陵縣還發揮其地處華中腹地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打造綠色能源化工産業園,將電力、綜合物流、煤化工、新型建材等産業匯聚於此,為湖北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提速。

  幾經轉戰,採訪團來到了湖北省的省會城市——武漢。作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武漢是華中地區和長江中游的經濟文化中心,有“九省通衢”之稱;如今,這座被稱為“英雄的城市”的武漢,在經歷疫情後已然恢復了昔日的生機,繁華和熱鬧再次出現在武漢街頭。

  在花叢中拍照的情侶,在遊樂園裏體驗項目的一家三口,顫顫巍巍走在玻璃棧道上的情侶……在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平安喜樂的今天,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正成為人們心中更高的目標和期待。這是武漢市蔡甸區打造花博匯的初衷。如今,花博匯推出的“花慢人生”主題園區已經完成了一期建設,吸引了一大批的本地居民和外地遊客,據負責人介紹説,花博匯沒有特意開發土地,而是利用武漢近郊普通的農村,保留了原有土地上的房屋農田、村灣水系,在不改變其鄉村肌理的基礎上,將破舊房屋按照不同的主題重新裝修,在荒蕪的田園種植花卉,拓寬道路修建娛樂設施。

  花博匯全貌。

  將原本村容村貌衰敗的農村打造成為一個集花卉旅遊觀光、田園養生度假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蔡甸區的村落改造已經成為了武漢市較為成功的例子,為後續其他園區的發展提供了參照,也成為了武漢市的一張亮麗名片。

  東湖秀色,珞珈青巒,琴臺遺韻,紅樓倩影,既是歷史遺産,又是新時代生態文化的縮影。

  一個城市的藝術區,蘊藏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性格。將老舊工業區打造成新型創意産業園區,讓文藝復興帶動傳統建築的復興,在保護與傳承城市精神的同時,還可以激活與復興場地及周邊城市空間,帶動城市經濟發展。這種做法不是武漢獨此一例。去過北京的798,見到了集文化、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為一體,卻又不失藝術氛圍的文化地標;去過上海的田子坊,感受過擠在高樓大廈和繁華市區中的青年文藝氣息,那麼武漢的創意産業園區,是什麼樣子?

  橙紅色外墻,獨具一格的磚砌體,撲面而來的老工廠氣息,仿佛看到了上個世紀的江岸區。不得不感嘆古建築的風格別有一番魅力。

  平和打包廠改裝後的樣子。中國軍網記者賀書引 攝

  這是位於江岸區青島路的平和打包廠,1905年建成,是在漢開設最早的棉花打包廠,是承載武漢近現代工商業發展歷史的重要工業遺産建築。平和打包廠這棟百年老建築沉澱了百年建築獨有的歷史滄桑之美,是不同於北京、上海的武漢韻味。説起將老城區、古建築改造成新型創意産業園區,無論是哪個城市,其初衷都是一致的,為遊客提供精神棲息的場所,蘊含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然而,這個創意産業園區,卻還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那就是為來入駐的企業免費提供場地。被疫情肆虐的武漢,在重新煥發活力後,幾乎所有景點全部免費參觀,在向全中國展示著她的特色和文化的同時,也在為很多因為疫情而受到衝擊的小型企業提供重振旗鼓的機會,這是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對祖國的回報,對自己的負責和擔當。

  企業在園區內的直播間。中國軍網賀書引 攝

  幾千年的金戈鐵馬煙消雲散,幾個月的疫情也已經成為過去,那個車水馬龍,人間煙火氣十足的武漢又回來了。五湖四海的人們在這裡相聚,創意産業園彰顯著武漢市老建築與新文化碰撞的光芒,又讓大江南北的文化齊聚一堂,在這裡碰撞,發揚。

  草色隨驄馬,悠悠同出秦。水傳雲夢曉,山接洞庭春。看荊州城涌動著雲夢楚地的晨意,身旁的山川,仿佛綿延著洞庭湖畔的春色。左邊長江,右邊漢江,看武漢長江大橋橫跨兩岸,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脈和歷史的記憶。荊楚大地的秀美,源自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荊楚大地的壯闊,來自於古建築與新時代文化碰撞出的火花。生態與文化交融,在荊楚大地上熠熠生輝。

[責任編輯:王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