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遊激活這裡的綠水青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暢
“觀自然風光、品歷史人文、住茅草民宿、吃滿漢全席,還可體驗農耕樂趣,享受採摘的喜悅……”11月17日,記者來到遼寧撫順市永陵鎮赫圖阿拉村,從茅草屋中迎出來的村委會書記羅天成饒有興致地對記者説,來到我們村,你能體驗到獨具特色的滿族民俗田園生活。
赫圖阿拉村地處遼寧撫順東部山區,是長白山余脈下的一個古村落。村域面積24平方公里,曾經,村民們還只能依靠傳統種植方式維持生計,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全村628戶人家,有25戶低保戶,64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近年來,赫圖阿拉村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充分挖掘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滿族民俗文化,依託世界物質文化遺産清永陵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赫圖阿拉城在村內的優勢,大力發展滿族特色文旅産業,逐步將小山村打造成“中華滿族第一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帶動農業産業升級,助推群眾增收致富,努力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藍圖逐步變為現實。
展示民俗特色發展文化旅遊
赫圖阿拉村村委會制定了以滿族民俗文化為核心、開發滿族特色旅遊産品的鄉村旅遊規劃,因地制宜打造“龍頭企業+農戶聯動”的創新模式,注資設立了民俗旅遊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讓一産圍繞旅遊提升,二産支撐旅遊做強,三産融合旅遊延展。
“我們先後建成了中華滿族民俗風情園、滿族歷史博物館、旗袍博物館、人參博物館、前清歷史博物館和滿族民俗博物館。”羅天成告訴記者,中華滿族民俗風情園,是我國目前唯一展示滿族民族發展歷史的綜合性遊覽區。五處博物館從歷史文化史料展示、古董的陳列到民俗的介紹以及活態的體驗,讓遊客可以全方位感受滿族的歷史變遷、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赫圖阿拉村打造的“滿族農莊過大年”,已成為遼寧省冬季旅遊品牌中的佼佼者。去年,該活動吸引各地遊客超過35萬人,創造旅遊及相關産業收入過千萬元,形成了北方冬季旅遊的新熱點。隨著旅遊升溫,“滿族地秧歌”“滿族剪紙”“滿繡”“八碟八碗”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和文化衍生品也越來越受到遊客的青睞。一度沉默的小山村漸漸沸騰起來,村民們腰包也漸漸鼓了起來。
豐富遊客體驗探索深度鄉村遊
為了讓遊客能留下來深刻感受鄉村生活的舒適,赫圖阿拉村探索修建特色民宿,通過先租賃後入股的方式盤活村民的閒置房産。前三年村民是房東,三年後村民以房入股,參與公司的利潤分成。80多歲的建檔立卡戶袁振祥把居住房屋租給村裏,每年租金收入8000元,加上兩個合作社的分紅,年收入達到了26604元。
赫圖阿拉村的民宿,以清代四大功臣家族的四合院為原型,打造功臣府邸特色民宿,將滿族特色庭院、滿族火炕、滿族四大怪等民俗元素與滿族建築緊密融合,一戶一品一特色的精品民宿實現了眾多遊人從一日遊到兩天一夜遊的升級。今年,在村委會的努力下,村裏得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籌集資金建起“獵戶家”和“漁民家”,為已有的滿族民宿群落增加了新的亮點。如今,赫圖阿拉村年接待遊客110萬人。
旅遊業的發展也加快了赫圖阿拉村的土地流轉,傳統單一的大田作物耕作轉變成了休閒農業和觀光農業,村裏先後創建了禦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啟運湖生態園、黑木耳産業基地、水稻深加工等産業。1000多畝的藥園産值逐年遞增,效益十分可觀;景區周邊近600畝的李子園,吸引了不少前來買苗和訂購的客商。
美麗鄉村引人才回歸
全村接通了上下水、路燈,鋪上了柏油馬路,家家戶戶旱廁全部改為水廁,WiFi信號全覆蓋……赫圖阿拉村將鄉村旅遊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在2016年率先開展了“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通過幾年的努力,赫圖阿拉村人居環境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垃圾分類常態化運作,村民愛家園、講衛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已養成。
幾年來,全村經濟穩步發展,村民收入顯著提高。除去村裏經營農家樂的村民,全村3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遊飯”。有的老鄉參與村裏的秧歌演出隊;有的老鄉參加村裏的滿族文化展演團。每逢週末和節假日上演數場實景民俗表演,參演村民就達115人,此一項每年每人收入5000元以上。2019年,赫圖阿拉村每人平均年收入已達3.22萬元。今年,建檔立卡貧困戶64戶177人全部脫貧,每人平均收入8689元。
良好的營商環境、更多的發展機會,讓幾十年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歸鄉創業。“以前東奔西跑去打工,一家4口人相聚難上加難。現在服務遊客家門口創業,一家人一起回家過上了富足的日子。”經營農家樂的韓富貴請記者參觀他的旅遊項目時説,“我們要守住這綠水青山,要努力奮鬥建設好我們自己的美麗鄉村。”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