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百米淺海到萬米深海,中國邁向“深藍夢”

2020-11-12 19:56:00
來源:荔枝新聞
字號

  特約評論員/羅建華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11月10日8時12分,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利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此前,10月10日,“奮鬥者”號與“探索一號”“探索二號”母船一起,從海南三亞啟程開展萬米級海試。10月27日,“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利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10058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回顧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劈波斬浪、艱苦奮鬥的過程。1986年,我國成功研製第一艘載人潛水器——7103救生艇,當時只能下潛300米,航速也只有四節。而如今,從“蛟龍”號到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再到能夠探索萬米深海的“奮鬥者”號,中國載人深潛事業先後突破了多項核心深潛技術,推動了我國深海科技領域的全面發展。

  這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有力彰顯。深海潛水器被認為是發展深海技術的引擎和整合平臺,也是開展深海科學研究、資源開發的重要支撐。海底萬米深淵可謂是科研的“無人區”,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是“人無我無”的科考裝備。以深淵進入技術、深淵探測技術為代表的深海技術,代表了當前國際深海工程技術領域的頂級水準。放眼全球,到訪過萬米深淵的全海深潛水器屈指可數。集合了兩代前輩“蛟龍”號和“深海勇士”號的研發力量,“奮鬥者”號不負眾望,在西太平洋最深處,見證中國“深藍夢”的實現。一路走來,集智攻關,“蛟龍號”的科研人員解決了耐壓結構和密封技術設計、高比強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術、航行性能優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訊、自動控制等多個領域的最前沿技術難題,而“奮鬥者”號能耐受住馬利亞納海溝萬米深度的水壓更是依靠國産新型鈦合金材料,這一切都表明我國深海科技創新能力正不斷躍上新的臺階。

  這是中國裝備製造實力的生動詮釋。當前人類對海洋的認識仍然有限,對萬米深的海洋的認識程度甚至還不如月球表面。馬利亞納海溝最深處可達11千米,為人類已知的海洋最深處,具有水壓高、溫度低、含氧量低、完全黑暗的科考難度,被稱為“挑戰者深淵”。“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告訴記者,走向深海並不容易,第一個問題就是海水帶來的高壓。萬米載人潛水器要承受1000個大氣壓,相當於2000頭非洲象踩在一個人的背上。除了承受巨大水壓,“奮鬥者”號還要搭載相關人員、一系列科學設施完成水中科考作業任務,這些都對潛水器的材料、結構設計等提出了巨大挑戰。此次“奮鬥者”號之所以具備覆蓋全球海洋100%海域的作業能力,源於裝備製造的突破,比如作為潛水器主結構之一的載人潛水器球殼,可以説是極限設計、極限製造。深海潛水器競相取得突破,標誌著我國深海裝備建設向前又邁出了一大步。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永無止境,中國爭做走在前列的“急先鋒”。展望未來,我國潛水器譜係化工程正有序推進,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依舊是海洋事業發展的主旋律,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將助力我國不斷繪製深海“藏寶圖”,邁向中國“深藍夢”。(羅建華)

[責任編輯:馬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