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張手繪地圖,一顆閃閃紅心,一腔赤誠熱血

2020-11-09 19:47:00
來源:中國軍網
字號

  十月的上海松江區,一陣秋風吹來,枝頭的桂花飄落如雨,暗香浮動,又一個秋天悄然而至。

  70年前的那個秋天,一批又一批的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氣壯山河的戎馬記憶在他們心中永遠鮮活。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當85歲的老人朱俊賢和戰友們用洪亮的嗓音唱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氣息雖已斷斷續續,歌詞卻完完整整。透過沙啞的聲音,記者依稀又看見了那個意氣風發、熱血沸騰的少年,那個寫滿家國的身影,那個槍林彈雨的戰場……

  上海市松江區烈士陵園中展出的抗美援朝戰爭手繪地圖。中國軍網記者 伍行健攝

  “上甘嶺、高岩山、丁字山、石峴洞北山、281.2高地……”朱俊賢老人飽含深情地指著一幅手繪圖,圖中山溪道路、城池陣地,一目了然。“這個圖我在朝鮮的時候就開始畫了,這些地方我都去過。”

  回憶起繪製手繪圖的經過,朱俊賢老人很慶倖自己走過很多戰鬥陣地。在戰爭時期,他通過和團長去前線偵查、聽偵察兵回來講述,繪製出大部分;後來為了完善這張圖,他又9次入朝,查閱資料,查證事實。“我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畫,最後再把我畫的拼起來,就是你們看到的這個樣子。”

  朱俊賢(左一)在介紹手繪地圖。中國軍網記者 伍行健攝

  朱俊賢老人興致勃勃地分享手繪圖的製作過程,突然,老人微顫著雙手,指了指地圖上的蓬萊山,又摸了摸軍裝上已經有些許褪色的功勳章,用濃濃的鄉音向我們講述那段蓬萊湖畔的戰友情……

  1953年元旦後,朱俊賢在207團通訊連任衛生員,隨團前線指揮所進駐蓬萊山擔負防禦任務。

  “當時是一個深夜,我正在3號坑道揮舞著14磅的鐵錘打鋼釬、鑿炮眼。忽然聽到洞口傳來‘有急救任務!’的迫切呼喊聲,我背起急救包大步向外迎去。”借著微弱的油盞火光,朱俊賢發現面前這位嘴角殘留著白色泡沫,呼吸短促微弱的患者,正是朝鮮人民軍配屬給團裏的聯絡員崔少校,他初步判斷患者是一氧化碳中毒,隨即進行急救。經過治療,崔少校逐漸清醒,但身體還是很虛弱。

  為了讓人民軍的戰友早日康復,朱俊賢趁著美軍機飛離蓬萊山之際,從流水亂石中抓了10多只林蛙,配上花生米、紅棗、木耳燜煮成一道戰地佳肴,給傷病員們補身體。

  精心照料傷員期間,朱俊賢總是纏著崔少校給他講中朝聯合遊擊支隊深入敵後打遊擊的故事,兩人的友誼也愈發深厚。

  兩年後的初秋,回國前夕,崔少校專程趕來為他們送行。崔少校特意拿出一枚勳章別在朱俊賢胸前,他説:“這枚戰士勳章應該由朱同志榮獲,我為你記功。”

  這麼多年過去了,説起崔少校,朱俊賢老人仍然有一絲靦腆、一絲驕傲,似乎還是那個被首長表揚了的兵。

  原以為故事到這兒已經結束,沒想到老人繼續説道,“2015年秋,我赴朝參加朝鮮勞動黨建黨70週年紀念,在休息室小憩時,一位老將軍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老將軍的目光在朱俊賢胸前別挂的勳章和眉宇間那顆黑痣來回掃視……好像是確認了什麼,老將軍笑容滿面地走了過來,伸手撫摸朱俊賢胸前這枚由朝鮮政府授予的軍功章。朱俊賢腦中瞬間浮現出1955年在臨津江畔分別時的那一刻……

  朱俊賢(右一)與老戰友合影。中國軍網記者 伍行健攝

  久別重逢,再相見已是晚年,崔將軍拉著朱俊賢的手,激動地向圍觀的人們説:“我倆的友情萬古長青啊!”隨後,崔將軍操著一口熟悉的安徽淮南鄉音和他説:“小朱呀!我們這份天緣地情彌足珍貴,我們在浦江、平壤兩地互生想念啊!”隨後,他把自己胸前的國旗勳章摘了下來,如當年那樣親手別在朱老胸前。

  每當回憶起這段不期而遇的經歷,朱老就會眼眶微濕。“如此深的戰友情,千金難買。”

  “我們有偉大的友誼,我們有共同的理想,把我們團結得無比堅強。”正如《中朝友誼之歌》表達的那樣,這是一份戰鬥凝聚的革命友誼,而這份情誼不僅溫存在衛生員小朱和崔少校之間,更存在於志願軍與朝鮮老百姓之間。

  “在當時,我們和朝鮮人民,親如一家。”朱俊賢老人拉著我們來到一個展櫃前。只見裏面陳列著杯子、絲織手帕、鋼筆等生活用品和一些糖紙。

  朱俊賢老人介紹,這都是當時朝鮮慰問團送給志願軍的,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戰場上,年輕的志願軍拿到水果糖後捨不得吃,都轉手送給了當地老百姓,尤其是老太太和小孩。“這都是小事啊,不值一提。”

  然而正是這樣順手而為的小事,卻更加反映出志願軍將士的善良。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經歷著最為慘烈的鏖戰,絲毫未能影響志願軍將士們心底那份純真的人性之善。也正是因為對山河破碎、人民罹難的極大同情,志願軍將士才會為了保家衛國、守護和平而不惜一切代價。

  70年前,百萬優秀兒女,浩浩蕩蕩,越過鴨綠江。這一越,把無限的希望帶給了朝鮮人民,而有些人卻再未歸來。

  1990年,在參加松江縣誌撰寫時,英烈名單中一個叫李自勤的名字突然把朱俊賢的思緒拉回了38年前的戰場。“1952 年 10 月,我所在的團遭遇了空襲,政治處和保衛處之間的岩體被炸飛,草叢中隱現著斷肢殘體,撕裂的布單、衣褲挂在樹枝上。”談及當時戰鬥的慘烈,朱俊賢老人嘆了一口氣,“我把屍體撿回來拼在一起,一直到了四點多太陽落山,大家還是沒有找到李助理員的下落,看著收殮到的殘骸,大家都沉默了。”

  每念及此,朱俊賢老人聲音顫抖、熱淚盈眶,卻也激發了他更多的幹勁兒。“我們的老戰友、老首長,他們已經遠去了,但他們的精神永遠傳承給了我們。”

  硝煙已散,作為慘烈戰役的倖存者,朱俊賢老人一直都在努力向更多人講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和精神。多年來,朱俊賢帶著自己的手繪圖走進學校、企業,做了上百場講座,還把獲得的勳章、獎狀以及15000元捐獻給上海志願軍文獻館。為了更好地宣傳志願軍的故事,他經常直接住在文獻館裏,連自己的家都很少有空回去。

  這些年,從浦江出發,九次赴朝,單車進藏,老人宣講的足跡始終向著遠方延伸……這份寄託著他對犧牲戰友深切緬懷的手繪圖,也令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抗美援朝戰爭。談及初心,老人的眉宇間帶著一些懷念和堅定。“我們這個群體是一個革命的群體,我想把志願軍的精神弘揚出來,讓大家都來關注志願軍,一起把志願軍的精神傳承下去。”

  朱俊賢在和官兵分析抗美援朝經歷。中國軍網記者 伍行健攝

  前不久,在武警上海總隊機動第二支隊與松江退役軍人事務局共同組織的“銘記歷史,不忘初心”主題活動中,朱老又一次回到軍營向官兵們講述抗美援朝戰史。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入軍營講故事,但他每一次演講都如出國作戰時那樣激情澎湃。當演講漸至尾聲,猛然間,朱老站起身來向大家揮手致意,老人的身形雖已不復當年般挺拔,但熱血猶在。那句“是軍人,就應該為祖國戰鬥,就要永遠忠誠地為人民的理想奮鬥終生!”直擊在場每一位官兵的心靈。

  歲月悠悠,昔日誌願軍守衛國家和人民平安喜樂的心願,其實早已在不經意間有了新的傳承人。

  在“致敬!最可愛的人,兩代英雄見面會”中,朱俊賢老人帶著抗美援朝的徽章、印有“最可愛的人”字樣的茶缸,向奮戰在抗疫戰場上的“90後”同行們分享當年的故事。老人説,我要把志願軍不怕犧牲不怕苦的精神,傳遞到“90後”護士中,希望他們在和平年代,也能繼承我們當年的志願,守衛祖國的安寧。這是老一輩和小一輩的傳承,更是兩代“最可愛的人”跨行跨界卻同心的共鳴!

  朱俊賢老人的講述還在繼續,熱血未涼,這份愛國情懷的傳承也在繼續……

  人物簡介

  朱俊賢,男,1935 年 1 月生於松江縣府前街。1950 年底,由光啟中學保送進軍幹校,進二十三軍青乾大隊培訓;1951 年 4 月,轉入軍後勤部衛校任學員,1952 年 4 月結業,分配至連隊任衛生員,同年 9 月隨軍赴朝參戰。

[責任編輯:馬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