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産業扶對頭 小康有奔頭

2020-10-30 09:30: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金秋時節,車行山西晉中市山鄉,田間地頭富民産業一派豐收景象,大山深處山村舊貌換新顏,一張張脫貧後的笑臉燦爛綻放。

  “我們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硬任務。”晉中市委書記趙建平説,市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地制宜,找準幫扶方法,選準發展路子,交出了合格的減貧成績單——目前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0.4%降到2019年的0.055%,剩餘1279名貧困人口今年上半年全部脫貧。

  打牢基礎,特色産業拔窮根

  走進榆社縣社城鎮花卉種植基地,鮮花香氣撲鼻而來。貧困戶張丁國負責管理一個高標準溫室大棚,他正在棚裏修剪枝葉,“聞著花香,學著技術,掙錢顧家兩不誤,日子美著哩!”過去張丁國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穩定,如今家門口就業,每月收入兩三千元。

  社城村黨支部書記張海明介紹,基地採取“村集體+公司+能人+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村集體、企業負責運營管理和市場對接,技術能人進行育苗、開展技術指導,貧困戶參與種植和務工。

  緊密利益聯結,鮮花鋪就脫貧路。基地負責人張衛説,目前基地帶動6戶貧困戶種花,吸納100余個貧困群眾務工,都實現了穩定脫貧。

  “産業是脫貧的根本之策,我們把扶貧産業作為重中之重,持續發力,把産業基礎打得更牢靠些。”晉中市市長常書銘説。

  一個個扶貧産業拔節生長。在昔陽縣西寨鄉,蘑菇種植成了當地農民增收的致富産業。鄉黨委書記郝海平介紹,鄉里推進食用菌園區建設,引進龍頭企業,配建了拌料場、冷藏和烘乾生産車間,形成了生産、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産業鏈,每畝蘑菇棚收益達到2萬元。園區帶動80多個農民就業,還與20戶貧困戶簽訂了利益聯結書,今年還計劃帶動100戶農戶發展500畝蘑菇棚。

  安家莊村李雙喜開著三輪車,正給大棚運送菌棒,他高興地説,“我年紀大了,家裏的地流轉給了園區,一畝租金700元。農閒時來園區打工,每天能掙200塊錢,生活踏實著呢!”

  聚焦難題,把短板補得更紮實

  和順縣松煙鎮七里灘村,位於太行山深處。2016年以前,村民出村只能走一條泥巴路,一下大雨,七里灘村幾乎和外界斷了聯繫,生活不便,一直是村民的一塊“心病”。

  對於村民們急難愁盼的基礎設施問題,和順縣瞄準問題補短板。新修建的盤山水泥路通往縣城,硬化路通組入戶,手機信號滿格,深度貧困的七里灘村煥發生機。“脫貧攻堅帶來的變化村民們打心眼裏感恩,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大家脫貧致富的心勁可足了!”駐村第一書記黃濤説。

  和七里灘村一樣,晉中還有不少深度貧困村。“我們主攻深度貧困,加快補齊短板,對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關鍵之舉,帶動貧困人口‘挪窮窩’‘換窮業’。”晉中市扶貧辦主任郭豐慧説。

  “務工收入、做保潔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轉租金,去年我收入了1.5萬元,是搬遷前的5倍。”在易地扶貧搬遷小區敞亮的新房裏,榆社縣社城鎮西莊村脫貧戶籍建剛算起收入賬,滿面笑容。

  易地搬遷,安居樂業。晉中市聚焦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確保搬出來的貧困人口穩得住、能就業、逐步致富,全市6862名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産業就業保障率達到了99.5%。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