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金羊網評:讀懂重陽節的深深“情”意

2020-10-25 20:40:00
來源:金羊網
字號

  九月初九,“登高節”“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不知不覺,又到一年重陽日。

  重陽節怎麼也繞不開“孝”這個話題。這既與九月初九祭祖的傳統文化有關,也是國家法律明文規定的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這個具有濃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日,重要意義之一就是喚起整個社會尊老敬老、踐行孝道。特別是,從某種意義上講,重陽節也恰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照見每一個人敬老孝老的真心、誠言與篤行。

  一個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忘卻來路的人,同樣是一個沒有希望的人。每一位老人都是從年輕中走過,每一位年輕人也都由老人們用曾經的青春與愛哺育長大。過好重陽節,感悟節日文化,做一個知來路、念老路、走正路的人,當一個知感恩、懂回報、揚善德的新時代奮鬥者,歸根結底就是要做深做實一個“情”字。

  要在知“情理”中春風化雨。有句話説的好,心中有孝,孝中見行,天天都是重陽節。敬老與孝老確是重陽節的“標配”,但卻不能淪為節日的“專屬”。否則,林林總總應景式、活動式的行為,何嘗不是對真孝的貶損?所謂“孝道”,關鍵在“道”。而這個“道”,最樸素的認知就是懂得節日與日常的關係,不僅節中有孝,更在日常盡孝。相信,即便是一個電話、一次餐敘、一次扶助等,都是敬老之德、反哺之孝的美好詮釋。

  要在用“情感”中走入心底。大小活動、各種禮品、多樣形式,已經成為重陽節的一道別致風景。踐孝如作文,要有形式,但更重內容,形式説到底是服務於內容。送禮物、出門旅遊、買保健品……眼花繚亂的行孝方式的背後,我們是否真正審視過——老人們究竟最需要的是什麼?心願還有哪些?還有哪些事情沒有完成?情感,不僅要出自內心,也要走進內心。這樣的情感表達,才是最有方向感、最能打動人、最具美感的。盡孝,如果把起點擺在了走心,用出真情、堅持長情,就不會迷路。

  要在有“情懷”中放大格局。小孝在親,大孝在忠,這歷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之一。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盡覽當前的繁華與幸福,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深深地體會到——沒有黨的堅強領導,國家的富裕強大,又怎能有更好的條件和環境讓我們去盡孝長輩,讓曾經為黨和國家奮鬥奉獻的老人們安享晚年?“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這些至理至情的話語,讓大孝與小孝緊緊相連、相互促進。也只有14億中國人民在歷史的卷冊中烙下一個大大的“孝”字,中華民族才能加快實現偉大復興夢。

  不忘來路,闊步正道。重陽節踐行孝道,既要在情理、用情感,也要有情懷。孝老與報國結合,感恩與奮進共融,就能照見小家與大家的幸福、當下和未來的美好。

[責任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