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影像丨膠片裏的抗美援朝《決策出兵》

2020-10-25 19:36: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1950年6月25日早晨,朝鮮大規模內戰爆發了。就在半個月前,中國共産黨剛剛召開了七屆三中全會,全會為全黨確定的主要任務是“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

  朝鮮內戰爆發僅僅兩天后,美國就決定派出海軍和空軍入侵朝鮮,對朝鮮的城市狂轟濫炸,干涉朝鮮內戰。隨後,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通過了干涉朝鮮內戰的非法提案,組成侵略朝鮮的所謂“聯合國軍”。

  美國的迅速反應不僅針對朝鮮,也針對中國,美國總統杜魯門批准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駐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更是把臺灣看成是美國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9月15日,美軍7萬多人在仁川港成功登陸,9月28日佔領漢城。10月1日,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金日成和樸憲永聯名致信毛澤東,要求中國給予軍事支援。10月7日,美軍在開城地區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並很快將戰火從鴨綠江邊燒到中國東北。美國派出B-29重型轟炸機和其他作戰飛機,對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安東(今丹東)、輯安(今集安)等地進行頻繁轟炸和掃射,炸死炸傷中國平民,還派飛機襲擾山東半島的青島、煙臺等地,大有將戰火從中朝邊境進一步擴大之勢。

  此時的新中國,成立剛剛一年,新生的人民政權還不穩固。經歷了長期戰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最為渴望的,是在得來不易的和平環境中開啟國民經濟建設,卻在此時受到步步逼近的戰爭威脅。而主要對手,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都不可一世的美國。對於新中國來説,這必將是一場力量對比極其懸殊的生死較量。中國共産黨面臨著一個新的重大抉擇。

 

[責任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