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來!村裏逛逛】草原上的“擺渡人”

2020-09-15 18:32: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烏蘭浩特9月15日消息(記者王晶)初秋的巴彥塔拉草原已有了寒意,但外來遊客仍不斷。5年,近2000個日夜,倪德青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這裡。

  上五年級的兒子曾問他:“爸,是不是農村掙的錢特別多?”他答:“不多。”兒子又問:“那回城裏上班多少錢?”他再答:“一樣的錢。”兒子終於繃不住了,哭出聲來,“那你能不能回城裏上班,多陪陪我?”

  父子間的這番對話,常發生在淩晨,兒子遲遲不肯睡覺,怕醒來爸爸又離開,回到那個嘎查,那個曾經是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最北部的深度貧困村。

  倪德青説,除了愧對兒子,自己從不後悔選擇駐村扶貧,甚至引以為傲。如今的巴彥塔拉嘎查早已摘掉貧困帽子,世代沿綽爾河而居的牧民也搞起了旅遊業,引得不少市民逃離城市喧囂,來此尋找田園牧歌般“嚮往的生活”。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他的家人。

  巴彥塔拉駐村第一書記倪德青(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逢山開路 遇水搭橋

  常年待在嘎查,倪德青的臉被曬黑不少,皮膚也糙了不少。剛和記者見面,他便開起玩笑説:“昨天還遇到一個貧困戶家的娃,管我叫爺爺……”倪德青很是健談,驅車載著記者前往村委會的路上,不時搖下車窗,介紹村容村貌。“過去來這兒的人,沒有説不窮的,你再看看現在的巴彥塔拉。”

  乾淨的墻壁上滿是蒙古族元素的壁畫,房前屋後各家的菜園子整潔乾淨,黃瓜、番茄沉甸甸地挂在秧子上……但5年前的這裡並非如此,即使有著豐富的基層經驗,初到時,倪德青還是被嚇了一跳:沒有一條平坦的路,開車進村40公里走了2小時,“村口第一家就是危房戶,村民住的基本是土房,屋頂上甚至長滿雜草。”

  倪德青所幫扶的巴彥塔拉,位於嫩江第一大支流——綽爾河的“幾”字彎處,屬於半農半牧區。“過去路不通,糧食只能通過水路運送出去,賣不上什麼好價錢。”他説,用當地人的話説:“地無三分平、村無産業撐、人無三分錢、戶無隔日糧”。剛來時,問起生活狀況,老人們都笑著搖頭。

  駐村的前幾個月,倪德青幾乎睡不著覺,辦公室裏各式各樣的表格堆滿了整張桌子。辦公室鄰間就是他的住地,一張單人床,廚房裏有幾個簡單的碗筷,廁所是旱廁,在距住地很遠的角落裏。在做駐村書記前,倪德青當過計生幹部、開過飯館,還當過教師,從沒遇到過這麼棘手的情況。“人的思想轉變程度,和其他村相差10年以上。”

  巴彥塔拉居住著蒙、漢兩個民族共572口人(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到巴彥塔拉第一天,還沒到辦公室,倪德青就先在一家危房戶家整整呆了三個小時,“蓋房子,他就差個地基,我説我給你賒3萬塊磚,我負責擔保。”倪德青心裏清楚,“那麼破的房子還有人住,你説這個村咋發展?”

  不少村民站在墻頭觀望,這個從鎮上借調來的書記,是不是來“鍍金”一圈就走了?不到兩個月,房子真建成了。接連幾天,村委會門口一大早就有村民在外等候,緊張地握起雙手,等待倪德青答覆。很快,危房改造政策又陸續落實了57戶。

  而這,才只是剛剛開始。

  緊接著,倪德青又把重心放在了重度貧困戶身上。常年在外打工的陳太平家因病致貧,但彼時還尚未享受低保政策,兩個孩子和爺爺一起生活。剛進他家門的那一幕,倪德青到現在都忘不掉,“兩個不到7歲的孩子就蹲在床底下玩鞋,看著心難受。”與老人閒聊幾句後,倪德青於當日下午就去縣裏將低保證辦了下來。

  他説,農村脫貧工作事無巨細,每一個都是具體而實際的問題。入戶時多數並不順利,進院時有的村民連狗都不給看管。而要想打開局面,必須換位思考,和村民交心。

  他又聽説,楊百順兒子死活不繼續學業了,“人窮時,別人一張紙都不借給你的。這個家年收入不到2000元,你説怎麼過?”他結合自己的考學經歷,和孩子交心,“你現在回來種地,一年能掙多少錢,要大學畢業了,找個工作賺錢養活父母,多好。”倪德青沒想太多,直接和村書記打欠條借了1萬元,交到孩子手裏。當時,孩子父親就哭了。

  “在這個蒙古族佔9成的嘎查,要讓村民徹底理解政策,不是説開個會通知他就懂了。”剛上任不到一年,這樣的例子太多,有時倪德青入戶在一家一待就是一整天,常後半夜一個人回到村委會的住處,隨後和衣而臥、倒頭便睡,第二天5點便又醒來。這個工作節奏,他保持至今。

  牧民在放牛(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破舊立新 窮則思變

  改善村容、住上好房子只是一個開始。倪德青説,“換窮業”最根本的方式,就是發展新産業。

  向村委會後山走,一條水泥路蜿蜒地伸向遠方,抬頭看,就是大片的草原和丘陵,一群草原牛散佈其間悠閒地吃著草。“對於貧困戶來説,借助自然優勢,牛羊入戶是産業發展的第一步。”倪德青發現,貧困戶大多數都有養殖經驗,祖輩一直靠養殖牛羊維持生計。但過去粗獷的養殖理念很難保證成活率。

  “功能表式”産業扶貧很快提上日程,陳連書就是一個例子。倪德青先是為其提供了6頭改良母牛嘗試養殖,併為其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援。此後,衍生而來的托養産業也讓陳連書多了一份收入。“草原200多頭牛,基本都是鄰居托養的,每頭牛托養一夏可賺300元。”陳連書説。

  在嘎查,像陳連書這樣享受産業扶貧政策的貧困戶,不在少數。但倪德青最怕的,不是實驗失敗,而是有些村民仍帶有某些傳統的老思想,“比如你今天給他安排了幾頭牛羊,明天一早他就給你賣了。”他就又跑前跑後組織技能培訓;組建村內養殖戶微信群......很多貧困戶很快從原來的“半吊子”,硬是“逼”成了“土專家”。

  一位貧困戶正在喂羊(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以前窮的時候,老百姓都躲著你走。現在每期養羊培訓班沒一個落下的。”倪德青很感慨,“陳連書是文盲,最開始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現在能通過智慧手機與其他貧困戶交流經驗。”這是倪德青最樂見的變化,有著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他很了解,農村人過日子,有時比的就是一股子精氣神。

  2年不到,嘎查的畜牧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還只是個開始。距陳連書家不遠處,是致富帶頭人喬繼光創立的家庭牧場,養殖的是畜牧業市場上的一個新型品種——胡羊。這是倪德青的又一個好點子。

  “這種羊就是一胞多胎,産量很高,我們現在先在這嘗試養殖,然後再帶動一批貧困戶。”倪德青告訴記者,傳統的畜牧業超載過牧,給草原生態帶來破壞,不利於畜牧業持續發展。於是,在他的帶領下,包括喬繼光在內的不少牧民觀念發生轉變,嘗試標準化規模養殖。這也是産業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雨後,倪德青帶著記者前往羊舍,不少貧困戶在這裡實現就業,不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邊照料胡羊邊學習先進經驗。他説,其實村民們對脫貧的理解,就是安安穩穩地過好日子,“現在既能在家門口賺錢,又能守著老婆孩子,對於這些樸實的村民來説,就是一種雙贏。”這也是倪德青最願見到的。

  景區農産品售賣攤(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創新思路 精準扶貧

  幾天採訪裏,倪德青沒閒下來過,牧民打來的電話不斷,忙的時候就在村口吃上幾口烤冷面對付。他不覺得多苦,説自己就是操心的命。一是年幼時身邊最親近的人經常靠借糧食、借衣服勉強度日,這記憶他抹不掉;二是受過去同樣是村書記的父親的影響頗深。

  至今,倪德青仍清楚地記得,老人過世需要的白布、辦喜事需要的肥豬、窮小夥子娶不到媳婦……父親都要操心,常常夜裏趕著毛驢回來喝得酩酊大醉,嘴裏反覆念叨著,“村裏要是有個像樣的産業,也不至於窮成這樣……”

  這句話倪德青記到現在。“父親沒做完的事兒子來做,就是這個決心。”他的下一步目標,就是借助生態資源發展旅遊,壯大嘎查集體經濟。

  景區展廳帶動消費扶貧(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白彥烏蘭,是巴彥塔拉嘎查所在的鄉,蒙語意為紅色的歐李(一種植物)。過去馬車經過時,車轍都是紅色的。倪德青堅持要把這種傳統生態保護起來,於是在不動一草一木的前提下,不到50天日夜趕工,村中心的景區落成,草原蒙古包、生態園初見雛形。

  如今站其高處遠眺,便可見綽爾河全貌。旅遊二級路建成後,從城裏前來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而到了農閒時節,不少貧困戶沒了放牧牛羊的壓力,就到景區打工賺些外快,這也是倪德青起初建設景區的理念。

  可還是會有村民不理解他的“善意”。倪德青説,現在講出來很容易,彼時難處很多。

  景區在一折彎處,要佔一戶的園子一角,倪德青早上5點去村民家,晚上11點才出來,期間,家中有事妻子打了十幾遍電話全部拒接,就怕溝通不到位,“他家就一句話,你走吧,跟你一句話嘮不了。”倪德青常説,自己很“軸”,事辦不好睡不著覺,“景區建起來不是一家受益的事,全嘎查好了大家不都得利了。”

  去年,景區開始試運營,倪德青説,景區在門口提供30個農特産品攤位,報名最積極的就是這一戶,開起了燒烤攤;還有不少村民天不亮就上山採蘑菇在攤位售賣,“大家都彪著勁兒幹,你説還會還像以前那樣窮下去嗎?”他還在精打細算,景區是承包給第三方公司運營的,不少村民也都有股份。要將這筆承包費,用在“防止”貧困戶二次返貧上……

  倪德青説,未來還要帶著村民在景區造科普基地、趕著時髦挨著河邊做集裝箱別墅。他們要建城裏人眼中的“詩”和“遠方”。

  村民正在直播賣農産品(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小康路上 做擺渡人

  倪德青愛記工作日記,拉開辦公室的抽屜,裏面有著厚厚的幾本筆電,上面寫得密密麻麻,都是他駐村5年來的點滴記錄。其中有一頁,記得最清楚,時間是在2019年末,巴彥塔拉嘎查40戶全部脫貧。

  可他不愛回憶這些,反倒是一些與村民間的情誼,心裏記得比本子上要清楚。

  倪德青曾去長春看病,做完檢查後一看手機,五六個未接來電,都是村民楊百順打來的,“我看病前在他家入戶,我説心臟不舒服要去看看,他就一直擔心,問我沒大事吧?”彼時的他心裏五味雜陳,反覆和媳婦念叨,“就一個電話把我高興的,這個村我就沒白待。”

  村民楊百順沒什麼文化,但知道“擺渡人”這個詞,他覺得倪書記就是嘎查的“擺渡人”。他常聽書記説,脫貧路上硬體的幫助再多,不如先將大家的思想扶起來。

  採訪結束,倪德青還執意要帶記者去看看76歲的米大爺,他是嘎查裏公認的直播帶貨達人。“76歲的老人都能玩得轉快手,年輕人怎麼不行?!”説起這些,他頗為興奮,他還要通過網路把嘎查的生態、民俗風情展示給全國各地的朋友,這也是未來嘎查發展的新方向。

  他説,這同樣也是米大爺和村民們的心願。過去追求的,是吃飽穿暖;如今需要的,是享受新生活。

  本期節目製作名單:

  策劃:趙凈 李雪南 關宇玲

  編導、記者:王晶

  攝製、剪輯:荊宇琦

  攝影:張凱航

  設計:牟嘉 牛晨明 陳穎

  特別鳴謝:北京市豐台區融媒體中心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