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西藏亞東:科技諸葛讓“生態水”變身“致富源”

2020-09-14 21:4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拉薩9月14日電(張宸)引雪山泉水為魚苗孵化提供營養,流奔騰江水為成魚養殖提供環境,使用過的水經沉澱等若干道嚴格的環保步驟處理後,再次流入江河奔騰遠去。水一進一齣之間,魚苗長大,成魚出欄,群眾增收……

   這是亞東縣立體生態産業園養魚工程的一個場景。13日,“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網評引導線下活動走進日喀則市亞東縣,30余名媒體記者及網路正能量人士來到當地的生態産業園,親眼看到了一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畫卷。

   9月13日,在亞東縣立體生態産業園內拍攝的養魚工程內景。新華網 張宸 攝

   亞東鮭魚肉質鮮嫩,有“後藏江南的水中瑰寶”美譽。1992年,亞東鮭魚被列為西藏二級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在政府引導下,當地群眾開始嘗試人工繁育亞東鮭魚,但受制于養殖技術等原因,生産經營規模一直難以擴大。“亞東鮭魚最適宜的生長水溫在8攝氏度左右,這裡冬季和初春的自然水溫低至0.2度,極大延緩了魚的生長,降低了魚的産仔量。”西藏高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貢布説。

   9月13日拍攝的帶有亞東鮭魚標識的卡車。新華網 張宸 攝

   2015年,亞東縣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成立了亞東鮭魚産學研基地,在上海海洋大學專家幫助下,當地掌握了先進的亞東鮭魚人工繁育技術。今年初,當地引入世界先進設備建成的迴圈池養殖正式投産,統一收購群眾零散養殖的魚,再通過控制溫度等方式使魚的生長週期顯著縮短,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9月13日,在亞東縣立體生態産業園內拍攝的養魚工程內景。新華網 張宸 攝

   在迴圈池養殖中,通過沉澱排沙、加填充料凈化、提高溶氧量、紫外燈消毒等步驟,雪山泉水可直接成為孵化魚苗的用水,江水可直接成為養育成魚的用水,經過嚴格的沉澱處理等步驟,養魚池每天排出約5%的用水流回江河,實現活水養殖。

   9月13日,工作人員查看亞東鮭魚生長情況。新華網 張宸 攝

   “以前三年半才能長大出售的亞東鮭魚,現在生産週期縮短近一半的時間,全縣産值可由每年十噸提升至每年二十噸左右。”言談間,貢布臉上掩飾不住的自豪,“群眾將魚養到一定程度後由公司統一收購,公司再將魚養到可出欄的標準對接市場出售,直接帶動800多戶群眾戶均年增收4600元。”

   在科技諸葛助力下,奔騰不息的江河已經成為亞東源源不竭的致富源泉,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昂首闊步奔向小康。(完)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