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村一寨總關情丨青海班彥村 易地搬遷開啟幸福新生活

2020-08-30 11:31: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青海省海東市的互助縣,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搬遷後的班彥新村就坐落在這裡。一大早,村支書仲關因保就在安排村裏的各項工作,尤其是要為今天到訪的遊客做好準備。

  2016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班彥新村,視察易地搬遷工作。此後的幾年間,班彥村村委會開始嘗試新的發展道路,他們決定以鄉村旅遊帶動村中的各項産業。

  互助土族自治縣位於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土族是全國28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自古崇尚彩虹,這裡因此被稱為“彩虹之鄉”。可是,由於地處青藏高原,自然環境惡劣,發展條件受限,貧困就如大山一樣橫亙在眼前。

  直到2015年,班彥村中的129戶人家依然居住在一個叫沙溝山的山頂上,嚴重缺水、交通閉塞,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務工難、娶親難,曾經是班彥村的“六難”。

  青海省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村支書 仲關因保:下個雪,下個雨,幾天都下不來,上都上不去,他們以前的那裏沒路,靠天吃飯,雨下得多,莊稼收成好一點,不下雨的話,今年你看莊稼出都出不來。

  2016年,沙溝山上的129戶484人,搬遷到了山下公路旁的新村。新村每戶按照0.4畝院落、0.2畝集中養殖區的規模建設,同時實施自來水入戶和標準化配電工程,廚房接通了天然氣,班彥新村還利用青海日照時間長的自然條件,在房頂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通過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每戶平均年收入可達2500元。

  安家落戶之後,班彥開始打造自己的特色産業。在新村,豬棚統一規劃,政府為每個貧困戶發放5400元用於産業發展,鼓勵村民養殖當地特有的八眉豬,創收脫貧。

  青海省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村支書 仲關因保:比如這幾個小豬崽,它是今年2月份出生的,那一個是去年8月份(出生的)。

  2019年,仲關因保上任村支書,原本輕閒的他,如今忙得連自家的小豬崽也顧不上。

  搬出大山後,班彥村面貌一新,由於坐落在省道旁,交通便利,10公里外還有未開發的旅遊景區,仲關因保飛快地調整思路,原來靠天吃飯的農耕村,正在利用地緣優勢,嘗試走上鄉村旅遊的路子。

  青海省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村支書 仲關因保:再走個10公里路,就是到佑寧寺,夏天的話遊客挺多的。我們這裡沒有看頭,就不種點花,採摘大棚這樣沒有的話,人們不看,看啥嗎,沒有看頭,現在把這個搞起來,一天一天人多了。

  仲關因保計劃通過打造花海吸引遊客,再帶動起村裏的農家樂、盤繡園、酩餾酒坊等特色産業。

  村裏的釀酒大戶呂有金也看中了旅遊帶來的機會,想借此擴大自己的小生意。祖輩輩生活在沙溝山上的呂有金,十幾歲起,跟著奶奶、媽媽在家中釀酒。

  班彥村六社村民 呂有金:8點鐘開始我就幹活上班了,洗好的糧食已經放到鍋裏了,已經加好水了。糧食的比例和水的比例,已經是兌比好的。

  酩餾酒是土族特有的一種青稞酒,起初沒有人想到釀造酩餾酒也可以是一門生意。

  班彥村六社村民 呂有金:其他村莊的一個人來賣這個酩餾酒了,他當時説是一斤15塊錢,這個的成本我知道的,我是釀過酒的。賺個多少錢,最少得賺個十一二塊錢,一下子我就,哎呀,這個買賣我來做。

  7年前,兒媳婦央宗從西藏遠嫁到這裡,如今呂有金也打算將手藝傳授給央宗。呂有金家世代是農民,沙溝山上,土地貧瘠看天吃飯,在他記憶中每個月也只能達到溫飽。

  但就是那一次遇到外村人的閒談,讓呂有金抓住了契機,他開始在家中釀酒。與酒曲充分接觸後的青稞,經過24小時的發酵就變成了青海人最愛的甜醅。再倒入酒缸中,室溫保持20℃左右繼續發酵。30天后,將發酵好的青稞再次倒入蒸鍋中,小火慢蒸一個半小時,酒被充分蒸餾出來,變身成清澈濃香的酩餾酒。

  班彥村六社村民 呂有金:收入有點多了,成千上萬的收入有了,我記得是賣了3萬塊錢,那是不得了的時候。

  搬遷到新村的時候,呂有金52歲,原本住在土坯房,連澡也捨不得洗的他,住進了設施完善的新屋,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參觀新村的遊客,都會來參觀呂有金家的酒坊,久而久之,呂有金酩餾酒的名氣大了起來,客人也越來越多。年份好的時候,還會有一大筆訂單,一定就是上千斤。

  送走了遊客,呂有金又迎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

  呂有金生意合夥人 蒲佔新:呂師傅,我上一次拿過來的水,是不是你用的這個水。

  班彥村六社村民 呂有金:是的是的,就是你們拿過來的水,是你們那個藥水泉的藥水。

  他們打算合作用鄰村著名的藥水泉,開發出更優質的酩餾酒。

  班彥村六社村民 呂有金:如果這個酒的口感好的話,我們兩個在七里寺藥水泉的旅遊景區,那個裏面,合作開一個酩餾酒的作坊。

  與旅遊密切相關的傳統技藝,除了酩餾酒製作,還有著名的土族盤繡。製作盤繡的帶頭人是張卓麻什姐,她從小就跟隨奶奶和媽媽學習這種手藝。

  班彥村五社村民 張卓麻什姐:那時候15歲慢慢繡,16歲的時候自己的嫁粧也繡完。19歲出嫁,準備了四五年。

  20歲嫁到沙溝山的張卓麻什姐,在山溝裏生活了近30年,村子交通不便,再加上自己也沒有上過學,所以她也從未將女兒送去上學。

  班彥村五社村民 張卓麻什姐:那時候也不知道,反正家裏的農活忙,就沒送去學堂。我也後悔,念點書的話,沒有這麼費勁。

  自從搬到班彥新村後,生活條件得到明顯的改善,隨時想做飯都有天然氣和自來水,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

  即使是中午休息的這段時間,繡娘們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繡品,這已經成為她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一頓可口的家常菜後,張卓麻什姐還要回到盤繡園繼續上班。因為資訊閉塞,過去繡娘們並不了盤繡的價值,張卓麻什姐曾將母親親手縫製的盤繡婚服,以80元錢賣給了鄰村人,補貼家用。

  班彥村五社村民 張卓麻什姐:沒有這麼一片,這麼三片,這個一個,這個一個,還有一個,這麼三片才賣了80塊錢,那時候就可惜了。

  土族盤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而今,它已經成為班彥的旅遊名片。

  班彥村五社村民 張卓麻什姐:2017年3月金盤繡公司他們來了,(到)我們家來了,他説你們有沒有你們做的什麼盤繡?他看了我們的盤繡以後,才給我們下的訂單,才知道我們的盤繡這麼強。去年的話,我們這些繡娘們過來這邊做的話,一天20塊的補助。現在的這些老人們住在山上的時候,一毛錢都沒賺的。現在老人們就掙了一萬多(一年)。

  繡娘們的作品包含服飾、首飾等500多種,在國內外市場上暢銷。54歲的張卓麻什姐如今成了村裏的非遺傳承人。

  搬到新村後,班彥人的視野更寬了,想法也更多了。勤勞的繡娘們把眼光看向外邊的世界,而在外闖蕩多年的人,卻開始盤算著回鄉創業。

  班彥村四社村民 呂志平:我現在開車要去工地,我村裏面帶出去了好多勞動者。每天要去工地,去監督一天的活。

  呂志平從20歲起就在附近城市的工地上打工,做過小工、搬過磚、修過墻,直到2007年接受技能培訓,當上了架子工。

  班彥村四社村民 呂志平:我承包的是外腳手架,主要負責安全這一塊。我踩的這個工字鋼,現在它是外腳手架的底部,這個挑起來,然後從這個上面立了鋼管,再往上起就屬於外腳手架。

  在班彥村,像呂志平一樣在外打工是這裡大多數年輕人的選擇。2010年起,呂志平有了自己的工程隊,承包工地外腳手架的工程。工程隊現在有70人,他們都來自班彥村。

  班彥村四社村民 呂志平:總共是大大小小9個工地。最好的匠人今年350(元)一天,一般的也就280到300(元)。

  工地巡視之後,呂志平又馬不停蹄地趕往村裏的櫻桃園。這是他第一次嘗試種櫻桃,在此之前他已經考察、學習了半年的時間,這幾日正是除草、拉枝的時候。

  呂志平不僅帶著年輕人致富,還想辦法讓村裏的老人和婦女多一份收入。近幾年當地的綠化覆蓋率越來越高,對綠化工人的需求量也在增加。班彥村的男人大多在工地打工,婦女每天在山上種樹,日工資80元。

  班彥村四社村民 呂志平:現在咱們地裏面拔草的、澆水的、拉枝的、剪枝的都是咱們本社的,第四社的。咱們班彥村一社的也來了好幾個婦女,門口打工的話,工資是一樣的,早晚能照顧到家裏的孩子和老人,中午還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干家裏的零碎活。

  回鄉創業的呂志平,希望發揮自己的力量,幫助班彥新村更快地豐富旅遊資源。由於他年輕有幹勁,經驗又豐富,縣裏的電商平臺找到他,想讓他做班彥村的第一個試點。

  班彥村四社村民 呂志平:村上對我也是個很大的幫扶。電商裏面我多多少少能賺一點,然後補貼到我這個櫻桃園,所以這個電商我也就接手了。

  電商對於呂志平來還是個新鮮事,每一次主播直播帶貨時,他都會在一旁認真觀察學習。

  呂志平今年春天種下的櫻桃樹已經開花結果了,雖然今年最多只能産出二十斤樣品,但是他十分期待三年後豐收的樣子。

  呂有金的樣酒已經被合作夥伴帶走檢測,如果成功的話,他將在另一個縣城開啟自己新的事業。

  班彥村不僅開闢了百畝花海,還計劃在花海中設計10個旅遊項目,招攬遊客。

  易地搬遷,不只是“輸血”,“造血”才是目的。班彥村充分利用自己的民族文化資源,開展鄉村旅遊産業。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告別貧困,成功實現了“逆襲”。思路拓寬了,他們的特色之路也將越走越寬。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