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場座談會上,習近平多次提"新"有何深意

2020-08-27 08:50:00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字號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8月24日下午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此次座談會研究了哪些新情況?作出什麼新規劃?如何準確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內涵?本期《中國之治》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三位專家解讀其中蘊含的深意。

  如何理解“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 ?

  【劃重點】“新發展階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對我國所處歷史方位做出的一個重大判斷,這一判斷基於對當今世界形勢、國內外環境、今後一個時期將呈現發展趨勢的精準概括。

  百年變局的基礎標誌是大國間經濟實力對比的變化。2009年中國GDP大約是美國的1/3(按美元計價),2019年達到美國的2/3。10年間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力量的對比從1/3變為2/3,這在歷史上非常罕見。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使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業績出現明顯反差,並很可能在未來五年大體延續這一態勢,其結果之一便是加速金融危機以來的世界格局變遷,它給中國發展既帶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隨著絕對和相對綜合實力的進一步提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空間將變得更加廣闊。同時,有些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會變本加厲,其中的一個顯著威脅就是總書記談到的“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衝擊”。這是一句把當前國際經濟環境主要特點加以高度濃縮的話。

  【劃重點】國際形勢“動蕩變革” 國內發展“高品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一個重要判斷,回答了我國以一個什麼樣的起點進入“十四五”時期的重大問題。對於國際形勢,關鍵詞是“動蕩變革”。對於國內發展,關鍵詞是“高品質”。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使變化加速。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更加關注發展的品質。

  【劃重點】“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講話中提到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之所以用“逆風逆水”,是因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創新能力不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且老齡化社會漸行漸近。但是我們要堅信“危可轉機”,堅持“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一方面,通過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拉動産業發展,擴大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在補齊民生短板的同時,充分利用消費拉動內需。

  如何理解“以暢通國民經濟迴圈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

  【劃重點】內需驅動力持續提升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從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的內需驅動力持續提升,對外貿的依存度不斷下降。可以預見到,這種依存度還會進一步降低,而消費、第三産業則長期發揮提升作用,由此可見這種結構性變化是長期存在的。

  【劃重點】新發展格局絕非封閉的國內迴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以暢通國民經濟迴圈為主”既包含了解決需求不足這個突出矛盾的考慮,又包含對國內外形勢的總體判斷。把擴大內需戰略牢牢把握住,讓國內經濟大迴圈暢通起來,讓迴圈速度加快起來,對世界經濟會形成強有力的拉動。開放的國內國際雙迴圈和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是緊密結合的,和積極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緊密結合的。通過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動,來帶動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之間的迴圈,帶動中國産業鏈、供應鏈和世界産業鏈、供應鏈之間的迴圈。

  “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有何內涵?

  【劃重點】儘快突破核心技術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的關鍵。創新發展始終是未來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創新也是解決發展動力不足和動能不夠的關鍵,要把攻克“卡脖子”技術放在創新驅動的突破方向。

  【劃重點】內涵型增長強調技術創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內涵型增長和外延型增長有顯著的不同。外延型主要是擴大規模,而內涵型主要是技術創新。總書記強調“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明確了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重大任務。

  另外,總書記還提到了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的問題,這需要進一步完善技術要素市場,更好地發揮市場在技術創新方面的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整合、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各地各部門要為企業技術創新營造更好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打造科技、教育、産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

  如何理解“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 ?

  【劃重點】使有利於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力量充分涌流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通過完善公平競爭制度,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使一切有利於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例如推動城市與農村之間生産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機制,從而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傳統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實現增加收入、提振消費的作用,使其成為拉動投資的重要抓手。

  【劃重點】“十四五”時期將繼續堅持以改革為根本動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中國經濟能夠取得巨大的發展成就,關鍵一招就是改革。“十四五”時期的發展依然離不開改革的推進,離不開制度完善的支援,必須有一個保障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環境。要堅持以改革為根本動力,不斷地根據生産力的發展變化,調整和完善相應的生産關係。這個改革是一以貫之的,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主要手段。

  如何看待“以高水準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

  【劃重點】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當今世界基本態勢之一是經濟全球化進程遇到了各種阻礙,以WTO為標誌的全球經貿多邊體系受到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損害,世界經濟長期健康穩定增長受到威脅。在這一背景下,總書記強調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既體現了我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責任與擔當,也展示了以我國更高水準開放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或與之互動的意願與決心,因而具有深遠意義。

  【劃重點】更加堅定對外開放決心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對外開放與改革相輔相成。總書記重申“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態度非常明確,這是最高層面的政策定調,回應了對於國內經濟大迴圈的一些錯誤認識。

  總書記提出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更加”一詞,表明瞭中國更加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決心。

  【劃重點】特別提及“包括美國的州、地方和企業”是個重要信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總書記在談到國際合作時指出,凡是願意同我們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包括美國的州、地方和企業,我們都要積極開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其中特別提及“包括美國的州、地方和企業”令人印象深刻。進入新時代的對外合作,在這裡一下子被具體和豐富了,真正體現出了我們主張的是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我感覺這是一個重要信號,既顯示出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原則性和堅定性,又體現出我國對外開放的胸懷。

  如何理解“以共建共治共用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

  【劃重點】“共”字體現“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共”字體現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通過政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共同關注、共同發力,最終形成合力,補齊現有民生短板。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增加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投入,補齊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這是一個樸素的道理,我們的奮鬥目標始終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還是硬道理。在加強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中,牢記“民生為要”這一樸素不變的真理。

  【劃重點】為“十四五”時期奮鬥目標作出提綱挈領闡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經濟發展總是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經濟發展的成果最終也會體現在社會進步方面。社會進步的主要表現集中在兩個層面,一是制度層面——共建共治共用,二是人的福利改善層面——更加充分、更高品質的就業,健全全覆蓋、可持續的社保體系,強化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等。

  總的來説,此次講話為“十四五”時期的奮鬥目標作了提綱挈領的闡述,明確了發展方向,也為當前的發展注入了信心。

  對“世界經濟大潮”的表述從“風雲變幻”調整為“波濤洶湧”有何深意?

  【劃重點】一詞之改説明中國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五年前的2015年11月23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在風雲變幻的世界經濟大潮中,能不能駕馭好我國經濟這艘大船,是對我們黨的重大考驗。”五年後的2020年8月24日,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在波濤洶湧的世界經濟大潮中,能不能駕馭好我國經濟這艘大船,是對我們黨的重大考驗。”

  對“世界經濟大潮”的定語,從“風雲變幻”,調整為“波濤洶湧”。一詞之改,意味深長。今天中國面臨的國際局勢的變化,其風險、挑戰和機遇都比2015年強度上更強,規模上更大,對決策者而言,更是一大考驗。這也説明瞭中國必須得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別、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王政淇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