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越是艱難時刻,中美人文交流越是重要

2020-08-20 20:47: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 3月20日,身為被美方變相驅逐的中國駐美記者之一,我乘坐CA982航班抵達北京,兩年零三個月駐美任期“非正式結束”。因美方急迫地要求限期離境,我的離任之路顯得有些倉促和狼狽。

  我常駐地是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有人説,這座城市的節奏由“政治時鐘”設定。不過,我在自己所主要從事的人文領域報道中親身感受到,除了政治,這座城市還有著多樣面貌,它和美國其他許多地方也都見證了中美之間廣泛的合作。

  在“乒乓外交”48週年之際,中國國家乒乓球隊2019年8月抵達洛杉磯,與美國國家乒乓球隊進行為期20天的共同訓練。新華社記者李穎攝

  兩年多間,我有幸採訪了不少為中美文化交流助力的人。正是這些可愛可敬的人,給我留下最深的感動。

  2018年9月,我與同事赴美國中部艾奧瓦州的艾奧瓦城採訪美國知名華裔女作家聶華苓。那也是在我心中最有分量的一次採訪經歷。

  1967年,聶華苓與丈夫、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共同創辦了“國際寫作計劃”,邀請美國以外的知名作家來從事短期寫作及文化交流,迄今已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1400多名作家和詩人受邀參與過。

  “當年跟保羅創辦這個項目,是為我們的理想——全世界作家的文學交流。我只管做,只要是我喜歡的作家,我就請他來。”聶華苓説。

  她説,改革開放後自己第一次回國,就如願見到了王蒙、冰心、艾青等作家。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帶給他們夫婦的感受太過強烈,讓他們意識到通過“國際寫作計劃”項目邀請中國作家赴美、加強中外文學交流的重要性。

  此後,蕭乾、丁玲、莫言、王安憶、遲子建……這些響亮的名字都曾出現在“國際寫作計劃”項目的名單中。

  2018年9月17日,在美國艾奧瓦州艾奧瓦城,美籍華裔作家聶華苓(前排右三)和“國際寫作計劃”項目參與者合影。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由於年事已高,近年來聶華苓對於項目具體事務的參與較少,但她仍堅持親自挑選項目所邀請的中國作家名單。走到人生暮年,她對自己孕育的交流項目那份真情和初心依舊沒變。

  在艾奧瓦採訪的幾天裏,聶華苓的女兒王曉藍女士一直忙前忙後,熱心細緻地為我們安排行程。她是知名舞蹈教育家,多年來致力於促進中美間的舞蹈交流。母女二人在各自領域孜孜不倦地為增進兩國民眾間的溝通和了解貢獻光與熱,堪稱佳話。

  “國際寫作計劃”屬於艾奧瓦大學。校長布魯斯哈雷德在採訪中告訴我們,美中關係處在困境中,更應該延續人文交流的“勢能”。

  2018年底,我和同事採訪了時任美國史密森學會秘書長戴維斯科頓。史密森學會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館和教育科研聯合體。早在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之前,學會旗下的美國國家動物園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就已在中國開展科學研究。

  史密森學會同中方合作的一大亮點是大熊貓。旅美大熊貓是美國國家動物園最受關注的動物明星。2019年11月,在那裏出生和長大的大熊貓貝貝按照協議滿4歲後要踏上回國之旅。不少“熊貓迷”專程從全美各地趕到華盛頓,為它送行。

  我在採訪中深切感受到作為中美友誼“形象大使”的大熊貓在美國受關注和喜愛程度之高。貝貝回國當天,各路媒體天還沒亮就去佔位置。在特意來與貝貝正式道別的人當中,有的依依不捨地拍照留念,有的則在明信片上寫下祝福——“旅途平安”“一切順利”,以及,“願再相見”!

  2019年11月11日,在美國華盛頓的美國國家動物園,中國旅美雄性大熊貓“貝貝”和遊客見面。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大熊貓是兩國間的文化橋梁。”斯科頓的一番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人文交流的意義在於通過各領域合作豐富對彼此和世界的理解,在正常情況下,政治因素不影響這些文化交流。”

  回顧兩年多駐美職業生涯,採訪普通民眾的一個個細節仍記憶猶新。

  他們對中國懷著友好和善意,對美國政客頻打“反華牌”、影響正常的人文交流頗為反感。與他們的相識也讓我的駐美回憶多了一抹溫暖柔和的“玫瑰色”:

  我忘不了,很多美國朋友,在中國駐美使館開放日、中國新年家庭日等活動現場,對中華文化充滿好奇和熱情;

  2018年2月10日,在美國華盛頓,一名參加“中國新年家庭日”活動的兒童玩“豬八戒”木偶。新華社記者楊承霖攝

  我忘不了,華盛頓街頭的三輪車夫羅伯特曾去過中國、會説中文,還期待與北京衚同裏的同行切磋交流;

  我忘不了,美國“吃貨”豪伊索思沃思太愛中國街頭小吃了,專門寫書把這些美食介紹給英語世界的讀者。

  2019年2月9日,在美國芝加哥,人們參加燈籠遊行慶祝中國春節。新華社記者汪平攝

  他們中,有攝影師馬克,多次前往中國探訪各大影視基地,用鏡頭記錄當代中國的變化並集結成冊,出版攝影集《上海往事》;

  有大廚甄文達,50多年來致力於向美國和世界推廣中國美食,並以美食為橋梁參與兩國民間交往;

  還有猶太老人麗蓮威倫斯,在上海出生,出版回憶錄深情講述自己與中國情緣……

  2019年1月29日,在美國費城,上海愛樂樂團與費城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們在首屆中國新年音樂會上攜手演出。1973年,作為“文化使者”,費城交響樂團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訪華的美國樂團。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這些珍貴的人和事讓我越發感悟到,中美關係這對世上最重要也最複雜的雙邊關係正經歷諸多曲折,但越是艱難時刻,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越是重要。

  我是中美人文交流的記錄者,也是親歷者。我衷心盼望著,雖經風雨,中美人文交流“勢能”不減,我還有機會去記錄和親歷更多這樣珍貴的人和事。(記者:金悅磊;編輯:孫浩、劉陽、侯鴻博)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