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察看淮河,什麼事讓他感慨?

2020-08-20 14:0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記者 王子暉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18日赴安徽考察調研,了解當地防汛救災和災後恢復生産等情況,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在蒙洼蓄洪區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一路所見讓他十分感慨。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18日赴安徽考察調研,察看淮河水情,了解當地防汛救災和災後恢復生産等情況,看望慰問受災群眾。

  來到蒙洼蓄洪區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時,看到莊臺街道整潔、村民生活井然有序,習近平十分感慨,對鄉親們講了一段話: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這個鬥,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要提高抗禦災害能力,在抗禦自然災害方面要達到現代化水準。

  淮河是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千百年來,治淮一直是中華民族的一大課題。新中國成立後,淮河治理翻開新的一頁。近70年來,“千里淮河第一閘”的王家壩閘忠誠守護著中下游安全,“舍小家,保大家”的王家壩精神家喻戶曉。

  今年7月以來,淮河流域經歷了一次嚴峻的汛情考驗。根據國家防總命令,王家壩閘開閘放水,濛洼蓄洪區第16次啟用蓄洪。不同的是,經過整治,莊臺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洪水中的孤島成為了“希望之島”。鄉親們告訴習近平,蓄洪期間,大家住在莊臺,電沒斷、水照供、生活用品有人送。

  在和自然災害的鬥爭中,中國人民積累了寶貴經驗,抗禦災害能力不斷增強,現代化水準不斷提升,這是習近平感慨的地方。

  一部治淮史,是中國人民鬥爭史的一部分。面對自然災害,乃至一切民族復興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我們不但敢於鬥爭,也越來越善於鬥爭。習近平的感慨又何嘗不是為中國人民的鬥爭精神、鬥爭意志、鬥爭本領而發。

  炎炎烈日,習近平走進田間地頭,鄉親們都在搶種補種。他們告訴總書記,水退到哪,就補種到哪,請總書記放心。

  習近平考察的紅亮箱包有限公司是一個扶貧車間,這次因開閘蓄洪導致公司停工15天,大水退了,工人們抓緊復工復産,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

  看這次考察的照片,在室內,大家還戴著口罩。這意味著戰“疫”仍在繼續。

  ……

  一次疫情、一場大水,面對困難、挑戰,全體中國人萬眾一心加油幹,越是艱險越向前。

  正如習近平所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

  面對自然災害,“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面對我國發展過程中的風險挑戰,我們也要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善於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