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變局中找到中國的戰略機遇

2020-08-17 17:07: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經濟大家談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 王小廣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吉林考察時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們要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深入研判、深入調查、科學決策。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面對當前複雜的國際局勢,我們既要著力減緩外部重大衝擊所造成的損失,又要從長計議,善於從危困中發現重大機遇。

  經歷重大考驗後,我國多重優勢不斷彰顯在未來全球經濟與政治新格局的形成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

  疫情全球大流行及其防控在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的同時,也給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帶來一些難得的機遇。一是疫情治理考驗了我國的大國治理能力,這將是一筆難得的巨大財富,也是我國硬實力和軟實力增強的一種體現,將顯著增加我國的信心資本。二是重大疫情的到來也使我們更加重視非傳統安全問題,這對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生命醫藥醫療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從重視生命和社會治理來看,大健康與大數據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趨勢。趨勢與內在需求的結合,有望使我國在新的産業革命中再次形成經濟發展新優勢。三是疫情過後,中國産業鏈優勢地位將更加突出。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大暴發,將使我國在防疫物資的生産上處於更中心地位。相關産業鏈的技術基礎和服務保障將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我們負責任的大國態度和擔當,以及在産業製造上的明顯優勢,將顯著提高我國産品、産業的美譽度,對中國高品質品牌的形成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疫情過後,産業鏈可能更多地向中國傾斜,這也有利於穩外資。四是中國的最大優勢是超大規模的市場,疫情過後,我國市場無疑將更加重視品質,更加重視消費結構升級和産業結構升級,這將使我國在未來全球經濟與政治新格局的形成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也是擴大開放、化解中美貿易摩擦的最有力手段。

  在變化的世界格局中找到中國的戰略機遇,既要著力減緩外部衝擊所造成的損失,又要從長計議,善於化危為機

  一是以“六穩”“六保”為重點,穩定經濟發展的基本盤,將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重大危機考驗一國的宏觀調控能力。我國政府歷來重視宏觀經濟管理,重視應用現代經濟理論和手段,發揮“看得見的手”在防範重大經濟風險和保持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此次疫情發生不久,中央在“六穩”的宏觀政策基礎上提出“六保”的新要求,強調要重視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産業鏈供應鏈安全、保糧食能源安全、保基層運轉。“六保”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盤,或者講是經濟發展的“底盤”或“底線”,只有做好了“六保”,才能在未來更長時間、更大範圍確保經濟的持續穩定,即“以保促穩,穩中求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用改革開放辦法,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走出一條有效應對衝擊、實現良性迴圈的新路子。“六穩”與“六保”最主要的都是就業,而“保就業”既要出臺直接擴大就業、增強就業信心的有力措施,更要通過穩企業保市場主體、激發微觀企業活力來實現。在宏觀調控政策上要特別重視將短期性的非常舉措與長期性的制度安排結合,讓最有力的“保”和最大化的“改革開放增活力挖潛力”有機結合,使我國經濟在面臨巨大的外部風險衝擊時韌性最強,面對未來則充滿活力。疫情過後,最直接的國際競賽,就是各國經濟恢復快慢或強弱的競賽,宏觀調控能力是關鍵,從2020年3月份以來我國主要經濟指標看,我國經濟恢復較快,二季度GDP增長3.2%,超出市場預期,三季度有望繼續回升,不少國際機構預測我國可能是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也就是説,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國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法,是保持我國疫後在全球格局變化中的主動權的重要手段。

  二是全面擴大開放,以“更大開放的長招”應對疫情後全球“更強貿易保護的逆勢”,使我國經濟國際化發展更加多元化。不難想像,此次疫情暴發對過去以“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為主要取向的全球化趨勢形成巨大壓力,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以及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都可能在未來較長時間內更加“內向”,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高科技産業的打壓以及與我國經濟的“脫鉤”傾向將更加明顯。對此,我們要積極應對,阻擋“逆勢”,加強多邊合作與區域合作,使我國經濟繼續保持開放、包容態勢,從而以短期的“被動”贏得長期的“主動”。發展並不都是順勢而為,在一些時候則不得不“逆勢而動、堅定信心”。首先,我們不僅要全面開放製造業,取消對汽車、船舶工業等行業的準入管制,而且要加快服務業的開放,特別是著力開放金融等高端服務業,通過擴大開放來促進國內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市場競爭,讓各種要素資源配置充分市場化,全面提高各種資源配置效率。其次,加強國際多邊合作和區域合作,保障我國産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我們一方面要積極參與“WTO”等多邊體制改革,增加靈活性,確保多邊合作機制不完全失靈;另一方面,要加強區域合作,既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區域合作,又要不失時機地加強與全球各類經濟體的廣泛區域合作,形成更多的自由貿易區。特別是要從重建全球多邊體制和更廣泛的區域合作角度,堅定且有效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第三,繼續加快自由貿易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深化港澳與內地的經貿、科技、服務體系的合作,提高我國重點區域的全球開放度。最後,重組我國的全球産業鏈是保障我國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的緊迫任務。主要思路是改融入全球産業鏈的模式為依靠開放市場和自主創新建立“以我為主的全球産業鏈”新模式,保障國內經濟迴圈與國際經濟大迴圈的安全暢通。一方面,要優化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大迴圈的模式,暢通國內國際經濟迴圈。繼續降低加工貿易的份額,創造“優進優出”的新的貿易增長方式,並與把我國培育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內需與外需的高水準對接。另一方面,要積極促進我國産業從全球産業鏈的中低端向高端躍升,努力在一些重要産業上形成“以我為主”的新的全球産業鏈。這條自主發展道路就是在重點行業,通過開放和自主創新,另建一條以我為主的全球産業鏈,我們建立的全球産業鏈與其他發達國家建立的全球産業鏈間開展長遠的競爭,互相取長補短。

  三是加強新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的能力。加強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數據強國、智慧中國的關鍵,也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強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轉變大數據基礎設施投資以政府和國有企業直接投資為主的方式,全面向民間投資開放,帶動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走向多元化,提高投資效率。持續推動建設政務數據融合共用平臺。另外,要大幅提高我國公共衛生的科技水準和治理能力,著力把大健康産業和大健康消費培育為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全球産業優勢。一方面,要大力增加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的投資、投入,近期尤其要著力加大財政對醫療服務方面的投資、投入,為促進國民大健康創造更加開放、更為安全的消費環境。另一方面,加大醫療科研攻關的投入,全面提高醫療科技發展水準。

  四是深化經濟改革與科技體制改革,大幅提升我國創新發展能力,同時發揮超大市場規模優勢。首先,要深化稅收、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地降低企業負擔,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稅改要全面提速,降企業稅負,增加個人所得稅和財産稅的佔比,加快建立以直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擴大債券融資規模,加快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建設,著力建立創新性金融體系和發展新金融科技。其次,加快促進創新發展的機制建設,全面提升國家的創新能力。即儘快建成促進創新發展的風險降低機制、市場動力機制、制度激勵機制、政府促進機制以及現代科技創新爆發性發展新機制等,以提高創新的回報率。加快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球創新中心。最後,發揮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加快培育和形成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促進我國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創新中心和世界市場的重大轉變。

[責任編輯:馬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