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小興安嶺迎來“産業農民”

2020-08-16 17:1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哈爾濱8月16日電 題:小興安嶺迎來“産業農民”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管建濤、楊喆

  在黑龍江省伊春市,茫茫小興安嶺深處,耕地資源稀缺,“林二代”侯緒凱的生活規劃中,從來沒有“種地”這一選項。

  許多年前,這裡的人們圍著林轉,砍了樹木運下山,輸送到全國各地支援國家建設,這是很多林區人引以為傲的歷史。

  面對天然林逐漸減少的現實,林區人從減伐到停伐,走上了轉型的必然之路。

  6年前,侯緒凱退伍回到家鄉時,正值林區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全面停止不久,當時也是伊春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之際,當地開始打造北藥産業。

  位於伊春市南岔縣的林寶藥業集團是由1985年建廠的一家藥廠改制而來,企業總經理黎世柱説,經過近20年的發展,企業已是一家集藥品、藥材種植、中藥飲片加工等研發、生産、經營為一體的現代化集團公司,2019年藥品銷售收入2.91億元,中藥材銷售收入6551萬元。

  “我們在發展中藥産業的過程中發現,需要穩定、優質的原料來源。”黎世柱説。

  北藥産業發展帶來了新變化。雖然不是真正的農民,但應聘到林寶藥業集團伊春森林百草園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的侯緒凱,參與種植中草藥,成為一名“産業農民”。

  “以前就在家種過菜,大田從來沒種過,最開始真是兩眼一抹黑。”侯緒凱説,當時連中草藥品種都分不清,只能一點點學習。

  4月,是當地一年中中草藥開始種植的時節,一些品種不能用機械播種,全靠人力,侯緒凱和同事們每天挖坑、播種、培土,一天下來,常常腰酸背痛。

  板藍根、桔梗、防風、黃芪,一年生的、兩年生的、三年生的……各式各樣的中草藥,侯緒凱都種過,慢慢地,從生疏到熟練,侯緒凱也成了一個“老把式”。

  “種中草藥必須要保證品質,不施用化肥,不用除草劑、農藥,人工除草。”侯緒凱説,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中草藥品質增添了一道保障。

  “由於林區自然條件限制,玉米等大田作物産量較低,種植一畝中草藥效益是玉米的十幾倍。”林寶藥業集團伊春森林百草園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邢立志説,企業目前種植了14500畝中草藥,已形成100多名專職“産業農民”。

  與專職的“産業農民”不一樣,林寶藥業集團職工劉天友成了兼職的“産業農民”。

  近日,在南岔縣的一處中草藥種植基地,雪菊迎來了收穫季,劉天友與40多名同事一起坐在雪菊組成的花海裏摘花。這些花將被製成各種中藥産品。

  “我可以説既是‘工人’,又是‘農民’。”劉天友説,平時他在工廠生産線上工作,公司不忙時,他便下地進行中草藥種植、管護,今年已經當了3個多月的“産業農民”。

  “‘産業農民’不同於職業農民,他們是因産業的集聚效應而來,為産業的發展和林區轉型注入了新的活力。”南岔縣縣長申勇説,當地很多農民也選擇把土地流轉給企業種植,自己從普通農民變成另一種“産業農民”。

  “我把80多畝耕地流轉給企業種植,每畝比一般流轉價高出約400元!”南岔縣迎春鄉沙山村農民劉慶軍説,自己到企業種植中草藥,每天還收入100元。

  收穫季,侯緒凱心裏充滿了成就感。“看著中草藥從種子到苗再到收穫,心裏別提多高興了。”侯緒凱説,他現在愛上了這個新職業,每天都鑽研學習,一定要把中草藥種出“花”來。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