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導彈“築巢”的“彝族雄鷹”——記火箭軍某工程旅營長沙子呷

2020-08-15 12:47: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初夏時節,一座寂靜巍峨的大山中,厚厚的岩層下呈現出一番火熱場景:高大的鑿岩車不停地轟鳴著,各式工程機械來回穿梭……導彈工程兵在一個身材高大、皮膚黝黑的軍官指揮下分散在數個作業面,緊張有序地施工作業,打造“藏得住、打不著、抗得住、摧不毀”的導彈陣地。

  這位軍官是來自四川大涼山的火箭軍某工程旅營長沙子呷。他與岩石搏擊18載、為導彈“築巢”,從“放牛娃”成長為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全國人大代表,被譽為礪劍築巢的“彝族雄鷹”。

  “黨在心中,渾身是勁”

  “我是聽著‘彝海結盟’的故事長大的,所以從小就對部隊充滿嚮往,一直想當一名軍人。”沙子呷説。17歲那年,沙子呷終於如願參了軍。“離開大涼山的那一天,黨員母親千叮嚀萬囑咐,讓我一定要在部隊裏入黨。”

  剛到部隊時,沙子呷漢字認得不多,最頭疼的就是理論學習,想著法“溜號”。指導員找他談話:“天天喊著聽黨話、跟黨走,黨的創新理論就是黨的話,不學好理論還談什麼入黨?”沙子呷聽後很慚愧,從此抱著字典認真學理論,他在思想彙報中寫道:黨在心中,渾身是勁。

  一次受領複雜斷面拆模任務,因混凝土凝固時釋放大量的熱量,狹小的擴散室氣溫高達60攝氏度。“我先上!”沙子呷手握大錘奮力一揮,口裏含著冰塊就鑽進作業面。“灼燙的空氣火辣辣涌入鼻腔,渾身上下如火烤針刺般難受,眼睛更是被汗水迷得睜不開。”沙子呷回憶道,在這個碩大的“烤箱”裏,自己和戰友整整幹了一個下午,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我永遠忘不了2005年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施工作業,當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對生理和心理的極限挑戰。”沙子呷和戰友們戰勝了高寒缺氧環境帶來的各種困難,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當年,沙子呷火線入了黨,面對鮮艷的黨旗,20歲的沙子呷暗下決心:“黨叫去哪就去哪,黨叫幹啥就幹啥。”

  “唯有創新,才能破解難題”

  2020年初,某國防陣地全線展開施工。“前方出現破碎岩!”一天下午,沙子呷剛走進掘進作業面,四級軍士長何三中就迫不及待地向他報告。面對不期而至的“攔路虎”,沙子呷用手電筒仔細查看情況後,立即叫來技術骨幹現場召開“諸葛亮會”。通過與戰友們一起分析岩層走勢、石質性質,沙子呷提出採用“三噴兩挂、突擊支護”的創新工法。

  當兵18年,沙子呷南征北戰,經歷的施工難題無數,正是憑著一股勇於創新的精神,他和戰友屢屢闖關奪隘。

  某項工程任務重、工期緊,技術標準要求高,開工之初官兵接連遭遇人機吊裝週期長、工序穿插難度大、鑽爆效果把控難等施工“瓶頸”。沙子呷帶領官兵一改傳統施工運作模式,創新整合施工要素,優化配置智慧鑿岩臺車和混凝土噴射機等主力裝備,創下掘進施工新紀錄。

  “以往施工很多時候用鋼釬大錘、靠肩挑背扛,高強度人工作業,風險高、效率低。現在我們必須借助科技力量,為國防施工機械化、資訊化、智慧化按下‘快進鍵’。”今年兩會期間,沙子呷提交了一份關於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國防施工提質增效的建議。

  “唯有創新,才能破解難題”,沙子呷組織官兵編寫的13套施工技術手冊,有效助力專業訓練和施工任務;創新改進的滑移式混凝土分漿器、鑽爆施工藥量控制系統等6項技術成果,正在施工戰場大顯神威。

  “當官兵的知心人”

  “如果有人拼了命也要保護你,這樣的人值得敬重和託付,沙營長就是這樣的人。”與沙子呷一起戰鬥5年多的三連班長王勝東説,一次掘進施工,拱頂上掉下一塊磨盤大的石頭,砸在地上濺起的碎石塊把戰士閆衛衡“拍”進了水坑裏。正當大家驚魂未定時,沙子呷第一個跳進水中,把受傷的閆衛衡救了出來,一路小跑背進了衛生所。

  “當官兵的知心人,做戰士的老大哥”,是沙子呷的帶兵信條。藏族大學生士兵多登,性格有些孤僻,不願與人交流。沙子呷就主動與他接近,用自己的成長經歷為他引路。多登振作精神,3次遞交入黨申請書,成為優秀義務兵、入黨積極分子。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