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熱評丨數字貨幣試點推進 將迎來“藍海市場”?

2020-08-15 12:47: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8月14日,商務部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方案中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人民銀行制定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蘇州、雄安新區等地及未來冬奧場景相關部門協助推進,後續視情擴大到其他地區。

  央行數字貨幣的一大特點是:它是由央行發行、與紙質人民幣具備同等效力的法定貨幣。在實踐過程中,央行數字貨幣是由央行先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

  用戶端:個人支付習慣或將變革

  央行數字貨幣是法定貨幣,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只是一種支付方式,它們的效力不同。具體來説,機構或個人不接受支付寶或微信付款,在法律上沒有問題。但拒絕用戶使用現金或數字貨幣付款就是違法的。另外,法定貨幣的背後是國家信用,央行數字貨幣安全性更高,未來使用範圍更廣,而且不用綁定銀行賬戶。

  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人們很多生活習慣、工作模式出現變化,導致新的經濟業態衍生。以支付寶、微信為代表的電子貨幣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是,第三方支付平臺僅僅是作為仲介機構,其交易過程仍需要網路為作為載體,而數字貨幣在通過手機提前下載數據包後便能支援離線狀態下支付,對於通信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場景具備很強吸引力。除此之外,數字貨幣在支付完畢後立刻結算,不像電子貨幣在支付後仍需要通過清算系統結算,個人消費者對此感觸可能不深,但是對於從事大額交易的機構用戶,則有效提高了支付效率。

  除場景拓展與效率的提升外,數字貨幣的支付結算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相比之下,由於第三方平臺存在,電子貨幣則面臨著較多類別的手續費,數字貨幣這一優勢對交易雙方無疑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銀行端:機會與挑戰並存

  探討央行數字貨幣應當關注其“貨幣”屬性。作為即將面臨市場檢驗的通貨,央行數字貨幣需要得到多方的“共識”,才能確保其能成為匹敵實物貨幣和電子貨幣的貨幣種類。此外,只有通過市場的檢驗,才能獲得海量數據的積累,明確數字貨幣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特點,進而通過技術迭代提升數字貨幣的安全性。

  對於銀行來説,除了要抓住數字貨幣帶來的機會外,一些業務也將面臨著新的挑戰。數字貨幣安全性高、交易無成本、具備無限法償性,客戶、商戶的使用積極性將更高,對銀行傳統的轉賬匯款、銀行卡消費、銀行卡專用賬戶等産品將産生替代。而基於央行對於數字錢包的定位,央行數字貨幣極有可能與銀行現在推行的移動網際網路支付産品發生直接競爭。

  試點城市:充滿挑戰和期待的試金石

  分析央行數字貨幣的試點地區,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商業環境,豐富又高頻的交易場景,各種可能出現的交易情況,無疑是驗證數字貨幣落地性能的最佳試金石;而另一方面,目前試點地區的電子貨幣支付體系也很完善,線上支付方式用戶粘性較高,儘管人們對新鮮事物具備包容態度,數字貨幣在短期內應該不會對電子貨幣支付引發“衝擊”。

 

  數字貨幣的展望:既是金融産品,也是治理工具

  放眼長遠的未來,數字貨幣的推行,無論在追蹤異常交易,還是在發掘金融風險方面,都能夠起到正面作用。數字貨幣所産生的交易數據將大概率納入個人客戶數據體系,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精準勾勒客戶畫像,進一步挖掘客戶價值。這些數據的沉澱也能為政府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實現智慧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