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江南生態美 綠意最動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20-08-15 10:5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夏日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翠竹環繞,清溪潺潺,遊客徜徉綠水青山,鄉村旅遊紅紅火火。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該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15年來,湖州廣大幹部群眾始終牢記諄諄教誨,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綠色正成為湖州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入太湖水質連續12年保持三類水

  夜色漸濃,湖州南太湖畔漁人碼頭,10余家餐館生意紅火。“這裡的餐飲企業,開業有個硬條件,就是污水要全部納入污水管網,不準向太湖排放。”南太湖新區景區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何旭東説。

  去年掛牌成立的南太湖新區,涵蓋湖州境內13公里太湖岸線,目標定位就是打造全國踐行“兩山”理念的示範區。

  從實踐中,湖州廣大幹部群眾日益深刻地認識到: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産力。

  “漁人碼頭曾是當地有名的‘湖鮮一條街’,但沒多久就風光不再了。”南太湖新區原旅遊局局長李東民回憶説,那時候餐飲、生活和工業污水直排入湖,從湖裏釣上來的魚都有了柴油味,附近工廠廢氣直排,餐館裏的桌子一天得擦很多遍……“南太湖還經常遭受藍藻污染,食客看一眼湖水就沒了食欲,還怎麼做生意?”

  “當生産與生活發生矛盾時,優先服從於生活;當項目與環境發生矛盾時,優先服從於環境;當開發與保護髮生矛盾時,優先服從於保護。”這是湖州的發展哲學。

  面對太湖藍藻暴發,湖州痛定思痛,2007年起開始拆除湖鮮街,陸續關停沿岸5公里範圍內“産能落後、治理無望”的企業,推進岸線綜合治理。

  治污水,重點在管網、關鍵在排污口。為了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南太湖新區建成日處理能力3萬噸的小梅污水處理廠,鋪設污水管道80多公里,區內所有污水源統一納管處理。

  2019年以來,按照“有口皆查、應查盡查”要求,湖州對太湖沿線65.5公里岸線向內縱深2公里範圍內的900個排污口,再一次開展“查、測、溯、治”工作。同時,自我加壓,全力推進工業集聚區、居民生活小區、餐飲集中區等“污水零直排區”創建,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580個“污水零直排區”單元建設,有效實現了岸上截污。

  “作為60%的太湖水源頭,整個湖州範圍內的水污染治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太湖水更清!”湖州市委書記馬曉暉説,浙江推進“五水共治”以來,湖州共投入507億元整治水環境,換來了南太湖水質的顯著改善,“如今‘清水入太湖’,入太湖水質連續12年保持三類水。”

  邁入綠色發展快車道

  來到湖州工業大縣長興,一片片花園式廠區讓人眼前一亮。

  “現在工廠的生産用水全部實現了內迴圈,做到零排放,處理後的水拿來養魚澆花都沒問題。”在長興恒能耐火隔板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胡漢平指著景觀魚池説:“養魚的水,用的就是處理過的生産用水。”

  胡漢平最大的感受是:“綠色發展路得堅定走下去!”

  2003年起長興整治污染企業,胡漢平關停爐料廠,轉産玻璃纖維隔膜,為縣裏的龍頭企業天能電池集團做起配套服務。

  轉了産,環保仍是難題。“生産玻璃纖維隔膜産生大量廢水,多次水質抽樣監測都不合格。”胡漢平説,“天氣炎熱時,廠區污水池氣味難聞。”

  “企業靠粗放發展長久不了,只有綠色發展企業才有生命力。”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的一番勸説,讓胡漢平下定決心轉型,“不轉型勢必又會被淘汰。”

  胡漢平領著技術人員到天能取經,學習水迴圈處理、資源化利用等管理經驗,並引進專家更新技術,投入1000多萬元進行技術改造,引進先進污水處理設備,對各生産工序廢水實施全處理,實現了迴圈利用。

  在天能等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下,長興近500家企業實現轉産,形成新能源産業集群。

  工業發展向“綠”轉,長興只是湖州的縮影。

  近年來,湖州持續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加快推進産業結構調整:一手整治紡織、建材、印染、蓄電池等行業,全市累計淘汰1597家落後産能企業,整治“低散亂”企業(作坊)20222家;一手打造綠色智造名城,推動傳統和新興産業“雙提質”,形成了以現代紡織等三大優勢産業和生物醫藥等四大新興産業為主的“3+4”新型産業體系。

  “打造綠色智造的‘湖州品質’,湖州正邁入綠色發展快車道。”馬曉暉説,“以蓄電池行業為例,我們通過兩輪整治,蓄電池生産企業從原來225家減至16家,産值卻增長14倍,稅收增長6倍。”2019年,“3+4”新型産業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5.6%,比“十三五”初提升了2個百分點。

  好生態鼓起鄉親們的錢袋子

  8月,余村荷花山漂流基地格外熱鬧。“遊客來玩得趕早。”余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説,“每天上午9點,停車場就已經停滿了車。”“沾了余村好山水的光,人氣才能這麼旺。”荷花山漂流基地老闆胡加興笑道。

  如今山清水秀的余村,也曾有過“灰頭土臉”的時光。上世紀90年代,余村炸山開礦,漫天粉塵讓人不敢開窗。

  “生態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推動經濟增長,這樣的經濟增長不是發展。”“剛才你們講了,要下決心停掉礦山,這些都是高明之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余村考察,得知村裏關閉礦區、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做法後,給予了肯定,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余村自此越發堅定地走上綠色發展之路,全力建設美麗鄉村,大力發展生態休閒鄉村旅遊。”汪玉成説。

  2008年,捕捉到商機的胡加興拿出100多萬元積蓄,在余村開發出安吉首個皮划艇漂流旅遊項目。隨著生意越來越紅火,他又追加投資1000萬元,將漂流延長至2公里,皮筏艇增至200艘……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每年接待遊客達6萬人次。

  嘗到甜頭,他又順勢辦起農家樂,還勸説兒子兒媳從縣城搬回來幫忙。“鄉村旅遊搞得旺,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變賣石頭為賣風景,好生態鼓起了鄉親們的錢袋子。”汪玉成説,近幾年余村致力於打造全域村莊景區化建設,將全村劃分成生態旅遊區、美麗宜居區和田園觀光區3個區塊,在引導村民自主創業的同時,不斷加大優質文旅項目招引力度。全村近八成村民吃上了“旅遊飯”,去年全村接待遊客9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3500萬元。

  深入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湖州一體推進美麗城市、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全市美麗鄉村覆蓋率達到94%。安吉縣成為我國首個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縣級城市,長興縣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環境可持續發展獎”……

  依託清麗山水,湖州各地大力發展鄉村旅遊,2019年全市鄉村旅遊經營總收入123.3億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近3.5萬元。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