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央廣時評】在不斷實踐中續寫“兩山理論”新篇章

2020-08-10 19:42: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發展理念從提出至今已走過15個年頭。它如同一顆綠色的種子,播撒在人心之中,也深植于華夏大地。秉持這一共識的人們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他們用充分的實踐與豐碩的果實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産力。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余村不再炸山採礦,改為發展生態旅遊,將生態效益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2年,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我國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兩山理論”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黨的十九大將“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進大會報告。

  理念深入人心,也被付諸行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逐步完善,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逐年開展,各地持續探索綠色發展之路。全國共建17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5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長江生態加快修復,黃土高原漸披綠衣……天更藍、水更凈、地更綠之後,生態旅遊、生物能源等隨之涌現。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不僅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優質的生活環境,還給人們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機遇,成了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實踐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的生存發展無從談起。我們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水青山本身就有含金量,我們要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增長方式的根本性改變,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這些經驗是人們在過去一段時間裏探索出來的,有的甚至付出了壯士斷腕、刮骨療毒般的代價,成果來之不易。正因如此,我們更該珍惜。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目標就是要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打造環境友好型社會勢在必行。同時,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短板依舊明顯,重點地區大氣污染治理任務艱巨,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任務繁重,城市黑臭水體、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突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持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補齊生態短板,增進生態福祉,在不斷實踐中續寫“兩山理論”新篇章、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央廣網評論員 陳銳海)

[責任編輯:陳文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