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山中青年】“蜂二代”的甜蜜事業

2020-08-08 15:34: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長興8月7日消息(記者王權 陳瑜艷 曹文君 實習記者陳金露 通訊員葉樹剛 許旭峰 丁亮)在浙江湖州長興縣畎橋村的“蜂情小鎮”,幾百萬隻“花粉信使”嗡嗡飛舞,往返在蜂箱和山林間。它們的主人是一位80後青年農民邱凱。

  邱凱從小便跟著父親邱汝民一起養蜂,是個不折不扣的“蜂二代”。“爸爸養蜂39年,我是在蜂箱旁長大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也成了養蜂好手。

  為了養好蜜蜂,邱凱專門跑去讀了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後他選擇回到父親身邊,紮根農村,利用自己所學的新知識,開蜂場、跑銷售、做電商;對養蜂模式進行改革創新,搭建5G養蜂數據平臺,推動養蜂事業“轉型升級”;同時先富帶後富,辦班培訓,傳授養蜂技術,帶動周邊和全國貧困農戶脫貧致富。

  “花粉信使”忙碌地往返在蜂箱之間(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接“蜜”

  在邱凱父親邱汝民那一輩,養蜂意味著一趟趟四處奔波的“追花旅程”,辛苦而無奈,面對收購商還沒有議價能力。“那時我們要把蜂蜜運到杭州去賣給採購商,一大桶只能掙到幾百塊錢。”邱汝民説。

  與蜜蜂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個中酸甜邱汝民深有體會。當他得知兒子邱凱決定紮根農村,傳承養蜂事業,他是又喜又憂。喜的是自己的心血事業有了傳承;憂的是養蜂實在辛苦,年輕人很少能有堅持住的。但很快,邱凱就用實際行動消除了父親的擔憂。

  職高畢業後,邱凱就和父親商議開一間賣蜂蜜的小店面,正是在那間15平米的舖子裏,零售蜂蜜賣出了高於收購價十幾倍的價格。這個成績讓邱汝民吃了一驚,他第一次看到了兒子的開拓創新給養蜂業帶來的巨大效益。

  青創農場的“一對一蜂農精準扶貧”項目(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隨著電子商務的逐漸成熟,網上銷售日趨紅火,邱凱也把目光投向了線上發展。但在廣告投放這件事上,父子倆産生了不小的分歧。“我們賣蜂産品好不容易有了點積蓄,一下子都用來投放廣告,收益卻不見漲,太不值得了。”在邱汝民看來,蜂産品的消費人群相對固定,線上銷售是一個好渠道,少量的宣傳也必不可少,但過多的廣告投放就像嬰兒邁了太大的步子,反而容易跌倒。

  出乎邱汝民意料的是,一向溫和的兒子在這件事上毫不讓步。“都説養蜂是傳統行業,但在網際網路時代,有什麼是不可以轉型的呢?我們投入廣告,不僅為了銷售,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年輕人關注養蜂産業。”兒子這樣對他説。

  邱凱的決心和出發點,深深打動了邱汝民,作為浙江省蜜蜂産業協會秘書長,多年來他一直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養蜂産業中來。兒子的話説中了他的要害。

  邱凱的決定沒有讓父親失望,年終統計的産品銷量有了令人驚喜的增長。“從此我對他刮目相看,用現在的話來説,不得不讚一句‘後浪’!”邱汝民自豪地對記者説道。很快,父子二人就註冊了自己家的蜂産品品牌“蜂狀元”。

  對邱凱來説,從父輩身上繼承的不僅有養蜂技術,更有“做一件事的初心,辦一件事的匠心,成一件事的信心”。線上店舖銷售進入正軌後,他又引入了直播帶貨。今年4月以來,僅蜂産品的銷售額就達到了30萬元。

  邱凱拿出一板蜂蜜,展示給我們看(央廣網記者 曹文君 攝)

  “現在我很支援他發展電商,緊跟新時代,把我幹了一輩子的事業交給他也非常放心。”邱汝民對記者説。父親的肯定是對邱凱極大的鼓勵。直播電商之後,他又提出“大數據養蜂”,以大數據智慧平臺賦能傳統蜂産業。“依託這個平臺,流動蜂農不僅能知道全國蜜粉源植物的分佈,還能掌握各地的天氣,形成精準養蜂導航路線。”邱凱説,比如在江淮梅雨季,青海可能是連續的大晴天,以精準的定位導航縮短時間和成本,流動蜂農就能獲得更大收益。

  探“蜜”

  在邱凱的設想中,未來的養蜂模式必將從單一走向多元,也就是“更好玩”。蜂農們不僅可以依靠蜂産品獲利,還能發展蜂旅、蜂療等,將蜂産品的産業鏈進一步延長。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2015年,邱凱牽頭建立長興“蜂情小鎮”,設有種蜂培育長廊10條、各式蜂箱1000余個,還有培訓教室、風情小屋、手工皂製作室等。除了職業養蜂人,遊客們也可以參觀、體驗。

  此後,他和父親一起研發了六邊形寵物蜂箱,吸引年輕人在家養蜂。從設計到組裝他反覆實驗。“蜂箱中要設一個用於工蜂進出的小孔,但又不能讓蜂王通過,這個細節困擾了我好久,最後竟然從天宮二號對接報道中獲得了靈感,完成了設計。”邱凱自豪地説。蜂箱只有小汽車方向盤大小,攜帶方便、美觀實用。這樣一來,養蜂的趣味大大提升,許多90後、00後也能參與,不僅可以遛蜜蜂,甚至有機會嘗到自産的蜂蜜。到目前為止,寵物蜂已經銷出800多箱。不僅如此,邱凱還和福建農林大學合作,培育功能與常規蜜蜂相同但不蜇人的蜜蜂。不遠的未來,成千上萬的家庭都可以把蜜蜂養在自家陽臺上。

  邱凱發明的六邊形的寵物蜂箱(央廣網發 陳金露 攝)

  2018年,邱凱買了兩台新卡車開始設計養蜂車,把開車養蜂這件事做出了新文章。“普通的養蜂車上,風會很大,蜜蜂不容易進入蜂箱,蜂農每到一地,都要把蜂箱挑下挑上,很不方便。我自己設計,在養蜂車上安裝了偏風板,有效解決了這個難題。蜂農開車到一個地方後,只要根據風向調整好車頭就可以了,非常方便。”他介紹道。

  今年5月20日,邱凱投資200萬元籌辦的蜂療中醫醫院順利開張。在這裡,消費者可以體驗到蜂産品食療、蜂蠟足療、中醫推拿等項目。讓更多體驗者把目光投射到養蜂行業,是他創辦這家醫院的初心。

  邱凱能夠想出這麼多好點子、金點子,一方面源於他和父親長期的養蜂實踐,另一方面與他的好學努力分不開。

  邱凱的父親是浙江省首批獲評農民高級職稱的高級畜牧師,還曾在SCI期刊上發表過養蜂論文。父親成為了邱凱人生路上努力追趕的榜樣。2019年邱凱也被破格評定為高級畜牧師,在全國農民隊伍中,父子同獲國家高級職稱的,浙江只有這一例,全國也很少見。去年,邱凱又報考了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進行專業深造,以更深入探索蜜蜂的奧秘。

  為了學習別人的養蜂經驗,近至福建、北京,遠到韓國、義大利,都留下了邱凱訪學的足跡。“當今時代對養蜂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高素質農民是我們的發展方向。”邱凱説。

  傳“蜜”

  繼承、創新了父親交給他的養蜂事業後,邱凱不斷把這份“甜蜜”的事業分享給更多的人。

  2018年初,邱凱負責的青創農場開展了“一對一蜂農精準扶貧”,通過一對一結對幫扶、養殖技術培訓、保底收購蜂蜜等措施,保證低收入農戶養蜂獲利,走上“甜蜜”致富路。他説:“我們的精準扶貧秉持‘三到位’:興趣到位、培訓到位、學到位。”據了解,截至2020年6月底,青創農場已對接湖州市低收入、殘疾人157戶,平均每年為每個家庭增收8000至10000元。

  從2015年開始,邱凱每年在蜂情小鎮辦“養蜂培訓班”,浙江省內的學員,吃住學全部免費。更為可喜的是,今年的一期培訓班中,30名學員中有三分之一是青年人。邱凱説,養蜂不是夕陽産業,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其中,蜂産業才能煥發出新能量。

  邱凱正在嘗試做直播(央廣網記者 曹文君 攝)

  來自湖南安化的李昌貴曾經是一名導遊,“蜂狀元”在遊客中的口碑他看在眼裏,機緣巧合結識了邱凱後,決定學習養蜂技術。他説:“我的家鄉山清水秀,但是大山裏沒有好的産業,村民們沒有好的收入來源,我想把養蜂技術帶回家鄉,帶領家鄉人民共同致富。”另一位學員司馬保榮也有同樣的想法,疫情結束後他們一家三口專程從安徽安慶趕來學習,如今已經初步掌握了取蜜等基礎技能。“現在都在進行新農村建設,家鄉也需要一批像我們這樣的青年人來帶動,回去發展一份甜蜜的事業不好嗎?”他笑道。在已經學成回鄉的人員中,年僅32歲的童明俊是個典型代表,他在湖北十堰市竹溪縣建立起“蜂情農業專業合作社”,帶動了當地超過500名貧困戶脫貧致富。

  除了一批批國內的學員,在邱凱的培訓班上還能看到許多國際友人。這幾年,南非、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一帶一路”30多個國家的養蜂同仁,都曾相聚在“蜂情小鎮”切磋交流。“我們的很多技術讓老外讚不絕口,比如傳統的蜂箱裏面只能有一隻或者兩隻蜂王,而我們可以有六七隻蜂王。”

  “小蜜蜂不佔地,不爭田,採蜜授粉還能維護生態系統。”從傳承到創新,再到惠澤他人,邱凱就像小蜜蜂,孜孜不倦,身體力行。“秋風淅淅桂花香,花底山蜂採掇忙。但得蜜成功用足,不辭辛苦與君嘗。”邱凱有個期盼,希望有更多的80後、90後、00後能參與到養蜂的行業中來,把甜蜜的事業帶給更多的人,釀造更加甜蜜的幸福生活。

[責任編輯:王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