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共産黨員,堅守挺立在防汛救災一線

2020-08-04 10:27: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一線講述】

  編者按

  越是險情當前,越能考驗廣大黨員的責任擔當;越是關鍵時刻,越需要黨員幹部衝鋒在前。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進一步做好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救災工作,中組部印發《關於在防汛救災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通知》。

  面對總書記的囑託、黨中央的要求、人民群眾的期待,從“時刻準備、全力以赴”的承諾,到“洪水不退、我們不撤”的行動,廣大黨員幹部挺身而出,把確保人民生命財産安全落到實處,讓黨旗在防汛救災第一線高高飄揚。光明智庫特邀請深入防汛一線的黨員幹部代表,講述他們迎戰洪魔的親歷與擔當。

共産黨員,堅守挺立在防汛救災一線

  7月16日,重慶市萬州區五橋街道五間橋社區被淹,武警官兵、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等多種救援力量開展抗洪搶險。冉孟軍攝/光明圖片

  把洪水擋在身前,把群眾護在身後

  講述人:重慶市萬州區五橋街道香爐山社區黨總支書記 傅山祥

  7月16日早上7點,天空像撕開了很多條大口子,雨水嘩嘩下落。突然,一聲巨響,我家屋後山上一口山塘決堤,洪水卷著渾濁的泥漿衝下山坡——山洪暴發了!

  來不及思考,我的手機響了,五橋街道駐社區幹部紀工委書記向群召在那頭急促地説:“傅書記,五橋河暴漲,很危險!”

  我急忙開車沿著洪水沖刷的山道往社區趕。剛開出幾百米,便聽到公路對面有人大聲呼救。求助者是一位中年婦女,山洪已經灌進了她家房屋的一樓,她94歲的老母親還躺在床上無法動彈。我立即下車蹚過積水,將老人背到安全地帶。就在此時,山上衝下的泥石流堵住了去路。我趕緊丟下車,捲起褲腿往山上跑,在雨水和泥水中緊趕慢趕一個多小時後,終於衝進了居委會。與街道、社區幹部們商議後,決定馬上組織全部居民撤離!

  “洪水要來了,馬上離開家!”黨員幹部們扯著嗓子,挨家挨戶通知。聽到喇叭聲和敲門聲,居民們跌跌撞撞地往外跑,我先後將3個行動不便的居民背到了居委會。河水猛漲的1個多小時裏,老巷子的500多位居民被緊急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還沒來得及鬆口氣,便聽到有人呼救。出去一看,香爐街臨河居民樓二樓樓梯口站著一個老婆婆和一對母女。這時街面的洪水已經1米多深,水流湍急,水勢猛烈。我穿上救生衣,請志願者找來繩索,一頭拴在公路行道樹上,一頭拴在自己腰上,跳進水中,艱難地向街對面蹚過去,費了好大勁兒,才把受困的三人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水位還在上漲,救援還在繼續。紅星橋頭的樓房內,兩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走廊上大喊救命。我趕緊爬上樓,先將老婆婆背上消防車,又牽著老爺爺小心翼翼地涉水過河。

  此時,香爐街面一樓的所有門面已經被淹沒了,老樓房裏再次傳來呼救聲。一名住在三樓的中年婦女,下夜班回家後倒頭就睡,醒來時才發覺出不去了。

  水已經漫過一樓,只能憋著氣從樓梯間出入。我和兩名救援人員商量後,一頭扎進水裏,遊到樓梯口、爬上二樓,將門窗砸爛,將被困婦女從窗口送出去,兩名救援人員扛著竹板在下面接應。接到人後,我們三人憋著氣,用頭頂著竹板遊回岸邊。

  當晚洪水退去,我一夜沒合眼。雨還在下,我怕洪水再度襲來;老街的房子被洪水浸泡過,我怕居民們偷偷跑回來住,發生危險。

  接下來的幾天,我一直沒回家。白天,我們忙著組織社區黨員幹部和居民志願者清淤,挨家挨戶排查居民去向,詳細登記居民、企業、商戶的損失;晚上,我和幾名社區幹部、志願者值守街道兩頭的卡點,實在扛不住了,才鑽進旁邊的車裏瞇上一兩個小時。

  抗洪期間,黨員幹部和志願者都很累,但沒人打退堂鼓。危難時刻,我們必須衝在前面,才能確保社區居民安全安心。

共産黨員,堅守挺立在防汛救災一線

  在位於安徽霍邱的臨淮崗水文站,工作人員在開展流量計算復核。光明圖片

  直面汛情,我要做的就是向前、向前

  講述人:安徽省六安水文水資源局第一黨支部書記、副局長 儲挺

  7月17日夜間直到19日,安徽六安市普降特大暴雨,淠河、史河超警戒水位,6座大型水庫超汛限,淮河干流超警戒,全市防汛工作全線告急,水文應急測報預案和市防汛應急響應均提升至Ⅰ級。

  汛情就是命令。18日天一亮,我立即帶隊前往暴雨中心——梅山水庫上游的黃泥莊和七鄰水文站。作為局第一黨支部書記、副局長,我深知搶測洪峰流量對今後洪水預測預報的重要意義,我必須衝在前面。出發前,局長楊平特意叮囑,帶點乾糧和水到站上,防止站裏的同志因為停電或強降雨缺糧缺水。

  第一站是黃泥莊水文站。出發時雨還在下,部分城區路面已經積水,到金寨縣丁埠鎮時,前方道路塌方沖毀,只得折返。我們決定改道前往下一站——七鄰水文站。

  到了七鄰水文站,李慶同志駐站堅守,另一位同志正在領取補充物資回來的路上。由於停電,纜道無法使用,只能利用電波流速儀開展測驗工作,及時完成了本輪洪水起漲和峰值的測驗。我們檢查了站裏的測驗資料,並利用衛星電話聯繫上了黃泥莊水文站,得知黃泥莊水文站因為停電,常規聯繫方式全部失靈。由於暴雨強度大、山區河流匯流快、流速高,常規纜道測驗無法及時搶測洪峰,站裏的同志們果斷啟用第二測洪方案,順利測得洪峰流量,為本輪洪水測驗取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我在水文局工作了近20年,但從事水文基礎業務卻要從兩年前算起。我下定決心:打鐵必須自身硬,一定要當好支部黨員群眾的主心骨,帶領大家做好工作。

  自6月中旬入梅以來,降雨帶一直在安徽江淮地區和皖南山區南北擺動,造成我局轄區內河流普漲,局裏的同志們堅持水文監測、應急搶測兩線作戰。由於擔心汛情,我已經在辦公室住了近一個月,就連端午節也在前線。不僅是我,基層站隊的同志們都是長時間處於高強度工作狀態。汛情面前,在黨員幹部帶動下,大家都選擇了堅守,選擇了奮戰。

  現在,隨著降雨北抬,防汛監測任務重心將逐步轉移至淮河干流,我們肩上的擔子仍然不輕。我想,直面汛情,我要做的就是向前、向前。只要每個基層黨組織和每位共産黨員都守初心、擔使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我們的黨就會有力量,我們的人民就會有依靠。

共産黨員,堅守挺立在防汛救災一線

  東華理工大學科技防汛專家組在堤壩上測量。賀明銀攝/光明圖片

  用黑科技護衛堤壩安全

  講述人:東華理工大學地球物理與測控技術學院院長 鄧居智

  近期以來,江西多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7月11日起,東華理工大學成立了以青年黨員教師為主的防汛先鋒隊,200多名志願者衝上防汛抗洪一線。我所在的科技防汛博士團,全團16人中,13名是共産黨員。

  7月16日,江西永修縣委、縣政府發來求助。當日中午,我們迅速集結,成立博士團,下午兩點便帶上儀器設備出發,直奔永修縣九合鄉。到達現場後,我們立即開始工作,當晚在圩堤上工作至淩晨1點多。回到住地後,4名青年博士繼續處理數據至淩晨5點。第二天7點多,我們又趕往九合圩堤,繼續開展隱患探測。這24小時裏,我們用無人機巡堤、給堤壩作“CT檢查”,還監測土體性能,進行實時預警。

  在確定堤壩安全監測工作方案後,測繪工程學院陳竹安副教授把無人機升上百米高空,對堤壩開展持續航拍,不斷採集地面影像數據、洪水水位及水情資訊,生成堤壩高精度三維模型。我們還沿堤布設堤壩變形監測點,對堤壩變形超出閾值進行預警。後期團隊還根據汛情發展情況,利用堤壩前期變形監測數據,對堤壩可能發生的變形情況進行預測,為堤壩維修加固提供參考依據。

  給堤壩做“CT檢查”,可以有效杜絕堤壩“帶病抗洪”。我們使用學校自主研發的系統,對地面以下15米深度範圍內的圩堤結構進行電阻率成像——把上百根鋼釬似的金屬電極按網路打入堤壩土體內,再將電纜接頭連接到主機,就可以自動採集堤壩內部電阻率分佈數據,相當於“透視”堤體結構。根據測量結果,能快速判斷堤壩是否存在空洞、裂縫、土層鬆散、管涌、滲流等隱患甚至險情,為圩堤隱患現場緊急處置提供參考。

  監測土體性能,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險情,並進行實時預警。我們到達現場後,土木與建築工程學院薛凱喜副教授等馬上開展了土性監測和取樣。緊接著,大家通宵計算了堤防在洪水上升、最高水位和下降期的穩定性演變規律。我們還利用聯合研發的自動化深層測斜裝置,對最危險堤段的深層變形進行動態監測,對堤壩可能發生的邊坡滑塌和整體滑移等災變進行實時預警。

  目前,我們已經對永修縣九合圩堤木頭塘、犀牛角兩個圩段開展了隱患探測,探明圩堤背水坡潛在隱患6處,縣裏及時組織力量進行了應急處理,加強了巡查監測。

  作為黨培養的科研工作者,我們時刻謹記肩上的責任。7月20日,剛從永修回到南昌的我們又接到了來自彭澤縣的求助資訊。於是,團隊再次集結出發,一路向北。

共産黨員,堅守挺立在防汛救災一線

  安徽工業大學學生在參與抗洪搶險。光明圖片

   “這次,輪到‘後浪’守護大家了”

  講述人:安徽工業大學電氣與資訊工程學院大三學生黨員 劉亞南

  這個暑假,因為洪水,我和很多同學都有了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7月17日,從新聞中得知安徽馬鞍山市江心洲告急時,我和學院其他兩名退伍複學的學生劉永賢、李帥坐不住了。18日一早,我們就踏上了抗洪搶險的征程。在路上,我提議組成“退伍軍人抗洪搶險突擊隊”,大家一致同意。

  到江心洲後,我們和當地民兵一起乘坐輪渡前去“島中島”——彭太村,填補塌方路段。島上大多數村民都已遷走,留下了極少一部分老人家不願離開。聽老人們反覆説著“我們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不願走,寧願和家一起留下來”,我鼻子一酸,更感到有責任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當天大雨滂沱,我們一刻不敢停歇,經過一天奮戰,塌方路段及時填補完畢。

  第二天,我們和解放軍戰士一起去江心洲長江邊進行岸堤加固。休息間隙,我把所學專業知識分享給一同搶險的戰士,給他們講解在雨天工作時預防觸電的知識以及高壓電傳輸的原理……

  我是一名95後共産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複學的青年學生,在黨和人民最需要、汛情最嚴重、搶險最困難的緊要關頭,必須挺身而出、逆流而上,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此刻,在長江安徽段大堤,無數守堤人奮戰在各自崗位上,24小時不間斷巡護,全力以赴做好抗洪搶險工作,確保大堤安全無虞。學校裏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的青年人,面對汛情,義無反顧地衝了上去。比如,退役大學生何建超自願參加合肥市肥西縣三河鎮青年突擊隊,自7月19日起連續奮戰,加固杭蚌河堤100多米,有效保障了河堤安全;建築工程學院大三學生石浙安守在長江邊,挨家挨戶排查水井、下水道、衛生間水面,防止險情出現……

  奮戰在前線的我們,一半立在風雨中,一半浸在洪水裏。就像石浙安説的那句話:“我自小住在長江邊,小時候經歷過洪水,那時是長輩們保護了我,這次,輪到‘後浪’守護大家了。”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胡曉軍、李宏、張國聖、王斯敏 通訊員 朱天星)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3日 07版)

[責任編輯:王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