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血戰平型關:一支連隊的永恒記憶

2020-07-21 08:47:00
來源:中國軍網
字號

  開欄的話

  偉大的民族總能在絕境中浴火重生。

  75年前,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抗戰硝煙散盡,抗戰精神永存。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習主席深刻指出:“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銘記歷史,傳承精神,創造未來。從即日起,本報開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專欄,講述廣大官兵學習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忠誠履行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的故事。

  第79集團軍某旅三營九連官兵賡續抗戰精神攻堅克難,實現新跨越——

  血戰平型關:一支連隊的永恒記憶

  ■解放軍報記者 李佳豪 特約記者 海洋 通訊員 詹麗紅

  “一旦強虜寇邊疆,慷慨悲歌奔戰場。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

  雖然經歷80多年的風風雨雨,這首雄壯豪邁的《八路軍軍歌》依然是第79集團軍某旅三營九連官兵最愛唱的歌曲之一。

  “這首創作于平型關大捷後的戰歌,記載了連隊的輝煌。”官兵們告訴記者,每當唱起這首戰歌,眼前總會浮現出連隊前輩血戰平型關的情景,總會感到熱血沸騰。

  “作為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提振了全國軍民士氣。”採訪中,該連連長王昌喜道出戰歌背後的故事——

  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關戰鬥中,該連前身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5團2營5連擔任突擊隊,負責截擊日軍先頭部隊。此戰,全連官兵如神兵天降般突入敵陣,殲敵100余人、炸毀汽車20余輛,圓滿完成了任務。戰後,八路軍第115師343旅授予連隊“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榮譽稱號。

  “在去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中,‘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的旗幟出現在戰旗方隊裏,代表連隊光榮地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憶及此事,王昌喜的眼神中滿是自豪。

  連隊指導員劉天成告訴記者,在九連,每當新兵入營,第一項活動就是參觀連隊榮譽室;每次執行重大任務,官兵們都會面向連旗莊嚴宣誓;每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平型關大捷等紀念日,他們都會組織紀念活動,回望連隊戰鬥歷程。

  篳路藍縷走過抗戰烽火,在強軍征程上換羽高飛。記者翻開九連連史看到,83年來,連隊先後經歷大大小小22次調整改編、6次改革轉隸和3次轉型重塑。在每一次調整改革中,九連官兵自覺發揚抗戰精神攻堅克難,戰鬥力節節攀升。

  2017年,在編制體制調整改革中,九連再次轉型,許多新裝備相繼列裝,近九成官兵面臨轉崗改訓。宣佈命令大會上,時任連長李遠超在連旗下作動員:“平型關戰鬥中,連隊前輩手持大刀長矛與敵決戰。那時候我們裝備不如人,靠氣取勝。如今利劍在手,我們要做到鋼多氣更盛!”

  站在轉型建設的關隘前,九連官兵又一次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血性突擊”——10余種新型裝備的上萬字説明書,鑽!上千組技戰術參數,背!數十個新專業近百個新課目,練!

  連隊下士周午陽由步兵轉崗為步戰車炮長,“鐵腳板”突然變成“車轱轆”,專業課目只得從零練起。在首次摸底考核中,他的專業課目合格率不到60%。為儘快摸清新裝備的“脾性”,他經常“黎明起床、淩晨熄燈”。最終,在當年全旅同專業考核中,周午陽一舉奪冠,並將該專業訓練紀錄保持至今。

  回憶此事,周午陽坦言:“戰友們人人都憋著一股勁,誰都不願給光榮的連旗抹黑丟臉!”

  一名士兵的轉型之路,何嘗不是這支英雄連隊換羽重生的縮影?

  在連隊榮譽室內,劉天成指著琳瑯滿目的獎盃獎狀,自豪地介紹,轉型當年連隊在全旅比武中,一舉奪得20個課目中的7個冠軍和6個亞軍;次年,在專業崗位等級認定中,超過90%的官兵獲得等級證書;去年,在上級組織的實兵對抗演練中,他們一舉奪下總評第一名……這些年來,連隊一步一個腳印,完成了由摩托化到機械化再到合成化的新跨越。

  血戰平型關,神兵天降立奇功;駕馭新裝備,“合成新銳”今更強。

  採訪中,記者目睹了這樣一場實兵對抗演練——面對錯綜複雜的塹壕和暗堡,九連官兵駕乘某新型突擊車,配合多兵種、多火力,快速突破“敵”防禦陣地。

  “抗戰雄風今尚在,強軍路上戰旗紅!”當看到那面熟悉的連旗飄揚在“敵”陣地,現場觀摩演習的將校軍官不禁感嘆:“不愧是英勇頑強的‘平型關大戰突擊連’!”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