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加力穩經濟 多地敲定高品質轉型路徑圖

2020-07-14 13:15: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新基建項目庫密集浮現 科創中心和新興産業園提速佈局

  加力穩經濟 多地敲定高品質轉型路徑圖

  加快化危為機、開拓發展新空間,正成為各地加力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必選項。

  記者注意到,隨著2020年步入下半場,不少地方在大力推動“六穩”“六保”落地見效的基礎上,紛紛敲定高品質轉型發展路徑圖——密集謀劃一批新基建項目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拓展新興産業園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轉型項目為抓手,在充分釋放經濟發展潛力的同時,為高品質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千億級新基建項目將密集上線

  7月12日,重慶發展改革委表示,已完成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儲備,形成七大板塊、21個專項、375個項目,總投資3983億元。目前,已開工152個項目、總投資2101億元。

  此前數日,廣州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並透露已建立數字新基建項目庫,目前首批徵集入庫項目254個,其中5G領域(含大數據中心)項目89個,人工智慧領域項目66個,工業網際網路領域項目50個。常州則提出超1000億元的新基建産業投資項目計劃,並排出63個新基建重點産業項目。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一個月內,北京、成都、西安等多地醞釀和出臺新基建發展行動計劃和投資建設方案,圍繞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重點領域梳理投資項目庫,大批千億級的項目將密集上線。

  集中出爐的新基建項目庫,成為地方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優化,力促經濟高品質轉型的重要發力點。

  北京在新基建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具備網路基礎穩固、數據智慧融合、産業生態完善、平臺創新活躍、應用智慧豐富、安全可信可控等特徵以及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新型基礎設施。湖北表示充分發揮新基建在穩投資、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和促進産業升級、帶動創業就業、培育壯大新動能的重要作用,對衝疫情對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5G、工業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基建一方面有利於培育經濟新動能和新增長點,顯著拉動經濟增長、擴大有效投資和激發資訊消費;另一方面有利於支撐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為製造業、農業、金融、能源、物流等傳統産業賦智賦能,促進模式創新和生産效率提升。

  多地提速佈局

  科創中心和新興産業園

  創新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不少地方紛紛按下科創中心建設快進鍵。

  “力爭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35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到2050年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7月13日,四川科技廳副廳長田雲輝介紹了四川科創中心建設藍圖。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鄧長金指出,下一步四川將以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牽引,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航空航太等重點領域,佈局建設100個以上科技創新重大項目。

  這並不是個例。7月9日,天津市科技創新發展中心揭牌,昆明生物醫藥大健康科創中心和高原特色農業科創中心成立。此外,浙江擬打造未來交通科創中心,江西將贛江兩岸打造全國重要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新條例也已正式施行。

  發展新産業、培育新動能,是地方高品質轉型的出路。從廣東力爭到2022年打造超20個産值過千億工業園,到河北提出推動實施2至3家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再到湖北支援開發區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産業園……近日,多地加快部署打造新興産業優勢園區,為轉型項目落地提供廣闊平臺。

  越來越多的地方正以綜合施策跑出高品質轉型發展加速度。以山西為例,7月1日,《山西省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條例》施行。7月8日,山西省政府全體會議提出,將以重點突破帶動全面轉型,一要聚焦“兩新一重”和民生短板領域,謀劃一批優質轉型項目;二要跑出新興産業培育“加速度”,全力打造14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三要邁上創新創業發展“新臺階”,加強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

  加快補短板和完善配套政策

  專家表示,在2020年邁入下半場之際,各地紛紛按下高品質轉型發展快進鍵,成為育新機、開新局的關鍵發力點。下一步,要在聚焦主業,推動産業、項目、園區等上臺階上水準的同時,加快補短板和完善配套政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加快新基建、科創中心和新興産業園等項目落地是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生動體現,有望發揮示範帶動效應,引導傳統行業運用現代技術和基礎設施提質增效,通過技術改造邁向産業鏈中高端,提升産業競爭力。

  “各地在高品質轉型發展方面,還需要加快補短板。”劉向東表示,要在加快落地新項目同時,在生態環保、城市規劃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提供相配套的規劃措施,在土地、人力、科技支撐等方面做好要素保障,促進産城融合、産教融合、科技融合和産學研用一體化。“同時進一步優化地方營商環境,強化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思維,大力度培育頭部企業,讓産業高品質發展驅動地方經濟高品質發展,讓地方經濟高品質發展承載産業高品質發展。”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隆雲滔對《經濟參考報》記者指出,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人才可為地方經濟數字化轉型與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各地要加大對相關人才的培養力度,構建技術、産業、應用等環節的全鏈條人才體系。

  此外,她指出,各地政府要在土地、生態、人才等生産要素約束條件下,尋找一條適合自身的高品質發展道路。要把握好政府與市場在經濟高品質轉型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更大力度激發民營企業參與相關項目建設的積極性,激發民間創新動力與創造活力。(記者 班娟娟 郭倩)

[責任編輯:樊繼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