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國際領跑,底氣來自哪兒?

2020-07-08 12:20:00
來源:商洛之窗
字號

  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國際領跑,底氣來自哪兒

  採 寫:本報記者 張佳星 策 劃:劉 莉

  5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致辭時宣佈,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産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這一莊嚴承諾世界矚目——

  中國新冠疫苗能不能成為戰勝新冠病毒的終極武器?中國新冠疫苗什麼時候能夠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走上一線?

  上至中央,下至科學家、科研組織者,中國新冠疫苗的研發和攻關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部署,堅持與病毒賽跑。

  “疫苗成功,最重要的標誌是安全、有效和可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指出,在整個疫苗研製過程中,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始終堅持把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並堅持開展國際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表示,疫苗成功研發是人類面對重大傳染病取得根本性勝利的關鍵,國內外民眾翹首以盼,中央高度重視,全國上下數千名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全力以赴,中國科學家科學嚴謹地按照相關法規和技術要求,一方面竭盡全力,爭分奪秒,一方面堅持按科學規律辦事,在保證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加快疫苗研究應用。

  截至7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統計顯示,當前獲批臨床試驗的候選疫苗數量達到18個,其中7個來自中國。無論是在國際上最先公佈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中活疫苗有效的評價結果,還是發表世界首個新冠疫苗的人體臨床數據,中國的疫苗研發工作在國際上處於領跑狀態。

  踐行習近平主席的莊嚴承諾,中國新冠疫苗將在人類的共同敵人新冠病毒面前“亮劍”,以“安全、有效、可及”書寫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國答卷”,以嚴謹科學的實踐給出中國新冠疫苗“行”的明確答案!

  數十年科技創新積累:號令一發 千軍競帆

  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指出,疫苗作為用於健康人的特殊産品,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對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要加快推進已有的多種技術路線疫苗研發,同時密切跟蹤國外研發進展,加強合作,爭取早日推動疫苗的臨床試驗和上市使用。

  在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國務院應對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製成立了由科技部、國家衛健委等12個部門參與的科研攻關組,按照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的要求,科研攻關組成立了包括疫苗研發專班在內的10個重點工作專班及2個研究小組。

  與病毒競跑的“發令槍”聲猶在耳。

  “科研攻關組把疫苗的研發作為重中之重,佈局了5條技術路線來同步推進,國家科技計劃重點支援了12項疫苗的研發任務。”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説。我國新冠疫苗研發有5條主要技術路線,包括滅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組的亞單位疫苗(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基於mRNA和DNA的核酸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

  1月22日,科技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應對”第一批應急攻關項目啟動,快速實現疫苗研發是重要任務之一。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來勢洶洶的危急時刻,中國疫苗研發部署為什麼能夠做到“號令一發,千軍競帆”?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認為:“過去十幾年的國家科技投入和積累,讓中國的疫苗研發技術、平臺、體系逐漸和國際接軌,疫苗從研發到生産是個長鏈條,我國的制度優勢將凝結各方力量,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縮短流程。”

  “疫苗是需要大規模生産的,再好的疫苗,如果産量不夠,不能廣泛使用,也難形成人群的免疫保護屏障。”楊曉明説,在國家863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援下,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的科技投入,各個專業研究院所、專業檢定機構,包括中國生物在內的央企、民營企業及高校等,形成了疫苗綜合性技術研究開發大平臺體系。

  有備而來。由於過往的創新與積累,參與研發的每個中國團隊都有自己的“金剛鑽”。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表示,各家有各家的高招,都會基於每個實驗室先前所擁有的技術平臺和積累,選擇好的合作夥伴加入到疫苗研製的工作中。

  “我們選擇了5條疫苗技術路線,每條技術路線有2—3個團隊進行研發。”疫苗研發專班項目專員、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處長盧姍表示,在應急攻關支援的5條技術路線12個項目中,每個技術路線都由多個單位形成合力,從企業到高校、科研院所再到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疾控中心、清華大學、四川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家頂尖學術機構以及生命科學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全面投入“戰鬥”,開啟夜以繼日的研發工作。

  首批應急攻關項目立項後,經過幾天的籌備和摸底,科研團隊需在1月底、2月初的內部會議上,“背靠背”地明確給出一個時間:自己的疫苗究竟會在什麼時候提交臨床試驗的申請。

  以半年左右的時間研發一種全新的病毒疫苗,推動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絕對算得上是高速。然而多數團隊只給了自己不到3個月的時間,以4月底作為最後期限。

  關於“疫苗何時會有”的議論仍舊此起彼伏,但臨淵羨魚、退出戰鬥從來都不在中國科研工作者的字典裏,他們深知,議論不會出結果,實幹才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由軍隊抽調組成的軍事醫學專家1月26日前往武漢,全力進行科研攻關。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便是其中之一。

  “當時來到武漢,做了最壞打算、最充分方案,並且準備進行最長期奮戰。”陳薇説。

  在全球首個埃博拉疫苗的基礎上,陳薇院士團隊在抗疫一線持續推進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腺病毒載體疫苗的研製工作。

  對於前沿疫苗研製技術的掌握大大加快了疫苗的研發進程。迎戰新冠病毒,我國疫苗研發團隊果敢“亮劍”,在嚴謹充分的臨床前研究基礎上,重組新冠疫苗順利通過臨床研究註冊審評。3月16日,全球首個新冠疫苗開啟一期臨床試驗,108名健康成年人陸續注射全球首個新冠疫苗。4月12日,Ⅱ期臨床試驗啟動,這是當時全球唯一進入Ⅱ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國藥中生團隊迅速創新思路與病毒賽跑。該團隊一方面不斷檢測不同病毒株是不是優良、是不是高産,迅速構建毒種庫;另一方面並行研究滅活工藝和條件、後續純化工藝、配方佐劑、疫苗劑型等大量工藝參數。

  “僅就滅活疫苗在動物體內的安全有效性評價這一項而言,研究團隊就用了將近7種動物,包括兩種猴子、三種小鼠,還有家兔、豚鼠等,進行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試驗。”楊曉明對科技日報記者説,只有通過嚴格的生産工藝、檢測技術、品質控制技術,才能生産出面向大眾使用的安全、有效的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只算人民健康賬”這一理念催促滅活疫苗的研發在程式不減、標準不降的情況下提速。所有臨床前的數據都被記錄在案,由於研究數據充分而良好,4月12日,全球首個滅活疫苗獲批開展Ⅰ/Ⅱ期臨床試驗,這將大大加快它的上市進度。

  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疫苗研發團隊度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春節,他們1月28日正式啟動名為“克冠行動”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製項目,1月30日進駐浙江疾控中心P3實驗室進行病毒的分離、培養和滅活。

  在先進的滅活疫苗生産技術平臺支撐下,科興中維的新冠滅活疫苗在3月份進行了動物試驗、4月中旬則進入I期臨床試驗。科興控股董事長、總裁兼CEO尹衛東回憶:“I期臨床試驗前,晚上10點召開了一次大專家組審查會,我報告之後專家組提問了足足50分鐘,很多問題都是關於疫苗安全性的。”

  專家們最關心的是,試驗時間這麼短,有沒有降低標準、省略流程?尹衛東説,試驗的流程設計是在保證安全性原則的基礎上提高效率。試驗結果和數據是“鐵證”,數據是由國際認證的實驗室出報告的,這些報告都遵循國際標準。其實,國內對疫苗安全性的一些指標比WHO的標準還要高。4月13日,國家藥監局批准了科興中維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研究。

  隨後,我國多個滅活疫苗獲批進入臨床研究,6月28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病毒病所)和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聯合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I/II期臨床揭盲。結果顯示該疫苗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與此同時,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率先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生産車間,量産後年産能達1億劑。

  6月19日,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與蘇州艾博共同研究的新型冠狀病毒mRNA候選疫苗(ARCoV)正式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試驗批准,成為國內首個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的mRNA疫苗。

  隨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安徽智飛龍科馬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新冠重組蛋白疫苗也獲批開展Ⅰ期臨床試驗。中國新冠疫苗研發部署的又一條技術路線走進臨床。

  “我國進行了疫苗多個技術路線的佈局,是極具前瞻性的,因為不同技術路線的疫苗有自己的優缺點,在臨床使用時有很強的互補性。”蘇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英博説,在疫病防治中,不同技術路線疫苗都可以發揮優勢。通俗地説,一個人可能在不同時期打不同的疫苗,或者不同年齡、身體狀況的人打不同的疫苗。

  人民健康第一,疫苗研發後的臨床應用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不同的公眾有不同的情況,一旦一種疫苗在一定條件下不適用,另一種備選疫苗可以做“後手”,這些在中國新冠疫苗研發的早期就已經有所考量。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優勢 利刃出擊

  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科研力量必須“集中優勢兵力”,才能對新病毒實施有力打擊、對新問題實施有效突破。

  攻克新冠病毒帶來的全新科學問題,必須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做好資源協調和科研保障的協同,這是一項涉及面廣、要求高、難度大的系統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十分關鍵,既能擰成一股繩“有勁”,也能擰緊發條“加速”。

  “在疫苗的研發過程中,科研攻關組進一步加強科研攻關、組織管理方式的調整,加強對研發機構的服務,特別是加強研審聯動,加快疫苗研發進程。”吳遠彬介紹,疫苗研發遵循研發的規律性要求,一個步驟都不少,加強服務和組織將加快進程。

  疫苗研發工作總體進展順利,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國的體制優勢。疫苗研發專班能夠充分整合各方資源,協調各方優勢。比如,研究機構從醫療機構提供的樣本中分離獲取病毒,醫療機構和科研機構之間很好地合作,科研機構和企業很好地合作。疫苗研發過程的每一步都要經過藥監局、中檢院、藥審中心嚴格的鑒定、審定,相關政府部門的聯動合作非常重要。在疫苗研發工作組織方面,科技部及時給予立項支援,給予科技資源和資金保障。

  疫苗研發鏈條為什麼能夠在一個環節不少的前提下,做到時間上的提前?國家衛生健康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解釋,整個研發過程中,參加的機構,包括研發單位、實驗動物單位、藥品檢定和藥品審評單位等,進行了合理並聯:實驗動物機構提前備好了新冠肺炎的動物模型,第一時間為研發機構提供保障;攻關專班對研發機構和實驗動物機構進行有效對接;藥品檢驗和審評機構第一時間參與到研發過程的檢驗和過程的審批環節。

  “國家特別強調要求科研攻關單位不算經濟收益賬,只算人民健康賬,而且給予了專項資金的保障,還作出了未來疫苗儲備制度建設的承諾。”鄭忠偉説,這是舉國體制在應急狀態下科研攻關的一次有效實踐。

  “科研院所,例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單位最先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最先擁有動物模型,而中國生物等疫苗研發企業都擁有完備的疫苗生産和研發體系。”盧姍解釋,在不同的疫苗研發項目組隊過程中,科研攻關組堅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的疫苗研發和産業化體系”的指示,促成疫苗産業鏈條上下游單位的緊密合作,從資金撥付到試驗保障的協調等方面逐一落實,做到不因組織管理審批耽誤一秒鐘。

  專班通過組織協調工作,調動各方面一盤棋,將有限資源用到“刀刃”上。“我們發佈了多個文件,以國家任務的方式加強統籌管理,協調調動各方資源,將有限資源優先保障重點科研攻關任務。”盧姍説,例如,由於疫情期間停止野生動物交易,實驗用猴也成為項目單位限速環節。為此,通過動物模型專班裏林草局等單位的協調,科研攻關用猴得以保障,其間還要協調航空運輸等單位。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國家藥監局制定了抗新冠肺炎藥品特別審評工作方案,藥審中心建立了“研審聯動,隨研發隨提交,隨提交隨審評”的審評工作機制,研發與審評並聯,研發結束即審評結束,第一時間將疫苗推向臨床。

  按照應急檢驗的要求,中檢院提前介入疫苗研發,針對緊急情況下突擊研發的新疫苗,與研發單位溝通疫苗品質標準和檢驗相關問題的任務。據中檢院生物製品檢定所呼吸道病毒疫苗室主任李長貴介紹,該團隊利用技術儲備,製備純化了多個新冠病毒抗體,並提供給多家滅活疫苗生産企業建立抗原含量檢測方法,為推進疫苗研發進程、確保疫苗品質奠定了基礎。

  在疫苗應急審評過程中,藥審中心此前建立的與申請人的溝通交流機制被充分放大利用。“前後多達數百次的溝通交流,收集匯總了研發單位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集中問題,及早指出後,可避免研發走彎路、回頭路。”藥審中心首席審評員王濤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研發到哪,審評就溝通到哪。電話會、書面反饋、郵件、微信以及深入企業研發一線等多種方式,無論是深夜還是淩晨,相關部門都會在24小時內回復企業的郵件和微信。

  早期介入、全程溝通、研審聯動……在創新的機制體制保障下,新冠滅活疫苗産品臨床試驗應急審批可在24小時內完成,而這一過程正常情況下可能需要60個工作日。

  “一氣呵成”建立動物模型:“試金”疫苗 助力領跑

  “動物模型是在實驗室裏研製的新冠‘病人’。”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教授總是用這句通俗的話來解釋人們不太熟悉的動物模型。

  在疫苗的研發過程中,動物模型是名副其實的“幕後英雄”,人們很難理解一隻小鼠、一隻猴子為什麼這麼重要。疫苗研製必須要經過動物模型這種實驗室裏特殊的“動物病人”的檢驗,才能不斷完善,動物模型被譽為疫苗和藥物臨床試驗前的“試金石”。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迅速反應,2019年12月31日啟動動物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基於生物資訊學分析、病原敏感動物分析、動物感染實驗、比較醫學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幾天后,2020年1月7日,完成了易感動物分析,緊急制定了實驗方案,1月23日獲得病毒後立即進行動物感染實驗,經過系列指標分析後,分別於1月29日和2月14日率先完成了轉基因小鼠模型和恒河猴模型共2種動物模型的構建,2月18日通過了科技部的鑒定,整個研製過程可以説是“一氣呵成”,而當時國際上還處於動物模型實驗構思的階段。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于1月23日開始構建小鼠和恒河猴模型,其構建的恒河猴模型于2月18日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的恒河猴模型一起通過了科技部鑒定,其小鼠模型于3月21日通過了鑒定。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于2月22日開始構建恒河猴和食蟹猴模型,並於3月21日經專家組鑒定評價,可用於病原特性、致病機制、傳播途徑等研究,以及藥物和疫苗評價。

  “這次疫苗研發之所以如此快,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用國際首屈一指的速度研製了動物模型,加快了疫苗研發進程。之所以能快速建立動物模型、完成疫苗的動物模型評價,是依靠前期工作基礎、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研製專業團隊的培養,以及這次攻關的創新。”秦川説。

  面對全新的病毒,動物模型的構建為什麼能“一氣呵成”?秦川解釋,“新冠病毒易感動物的選擇、病原檢測試劑研發、病理判斷標準的確定等環節,都需要不斷的探索,也很可能失敗,但由於我們自‘非典’以來就培育了一支專業團隊,歷經17年傳染病動物模型攻關的積累,基於比較醫學理論技術體系創新,在第一時間就解決了這些技術難題”。

  相關資料顯示,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香港大學及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協同合作、共同完成的“人類重大傳染病動物模型體系的建立及應用”項目獲2019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建立了病原易感、免疫相關的實驗動物物種及基因工程動物品係104種,建立了重大傳染病動物模型95種,並建立了針對單一傳染病的多物種動物模型整合體系,完成了疫苗、藥物評價技術的標準化。

  專業的國家隊、快速的反應、深厚的積累,使得中國動物模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集結號”吹響時,沒有絲毫耽擱,作為“先鋒隊”第一時間完成衝鋒。

  動物模型的有力支撐,使得疫苗的臨床前動物實驗能夠如期快速啟動、平行開展,大幅縮短了疫苗進入臨床所需要的時間,為中國疫苗的研製工作“搶”出了時間。

  5月6日,《科學》雜誌發表中國科研團隊論文《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的快速開發》,這是在國際上最先公佈的滅活疫苗有效性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評價結果,它為國際上動物模型研製提供了“中國方案”,為國際上疫苗研發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完成國家任務的基礎上,我國的動物模型也為其他國家疫苗研發提供支撐,美國、德國等國家的疫苗企業慕名而來,開展中外疫苗合作,以國際疫苗研發解決難題。

  嚴格規範疫苗研製全流程:程式不減 標準不降

  “從毒株的優選一直到産品註冊,大約要經歷十個流程,包括實驗室研究中的制苗、動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到臨床上我們進行人體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到規模化生産的研究驗證階段,所有研究過程都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和規範。”鄭忠偉強調,這些標準和規範,既保證了臨床前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保證了臨床研究以及生産環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國內外對於疫苗的上市都有嚴格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要求。疫苗進入臨床試驗之前必須完成藥學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説,對於疫苗研發的每個環節,中國都有相應的技術法規可循,這些法規和技術要求同WHO等國際上的標準一致,中國科學家正是按照相關法規和技術要求,按科學規律辦事,在保證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加快疫苗研究應用。

  以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前的臨床審查為例,1月8日,由獸醫、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公眾代表組成的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委員會緊急審查了動物實驗方案。由於動物模型已經嚴陣以待,包括動物倫理審查在內的前期準備工作皆已按相關技術法規完成,疫苗研製鏈條迅速展開。此外,在臨床試驗申請過程中,方案必須通過第三方倫理委員會通過和國家藥審臨床專家認可,方可開展。

  “加快疫苗研製,前提是程式不減少,標準不降低。在新冠疫苗實際的研發過程中,標準甚至還會比以往高。”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品牌與公共關係總監劉沛誠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之所以快,是因為研發過程把很多的以往串聯的事改成了並聯,例如,以往的動物試驗先做小鼠再做大鼠,再到兔子、猴子,在小動物上獲得一些確定的數據,實驗能夠減少一些可能性,再在大動物上做。現在算人民健康賬,要和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搶時間,就要同時把好幾種可能性、不同的劑型劑量、不同的免疫程式等,同時在所有動物上同時驗證,這對於企業來説會增大投入,但能實現標準不降低的前提下,提升研製速度。

  全球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腺病毒載體疫苗研製不僅擁有“閃電戰”的速度,而且驗證過程也步步紮實。盧姍介紹,疫苗研發專班建立了日報制度,記錄顯示,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全球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在安全性評價方面,對大鼠、豚鼠、食蟹猴等動物開展了急毒、長毒、過敏反應等試驗。在疫苗的有效性評價方面,該疫苗對小鼠、豚鼠、食蟹猴3種動物開展了免疫原性試驗,注射疫苗不攻毒,以觀察疫苗的免疫原性,對小鼠、雪貂、恒河猴開展了攻毒試驗,驗證疫苗的免疫效果。

  得益於嚴謹的疫苗研發進程,我國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均有良好表現。5月22日,《柳葉刀》線上刊登陳薇院士團隊Ⅰ期臨床試驗結果,108名受試者接種疫苗後均産生了特異性抗體或細胞免疫反應,臨床試驗證實該疫苗在健康成年人中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和安全性,這是世界首個新冠疫苗的人體臨床數據。

  6月14日,科興中維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克爾來福Ⅰ/Ⅱ期臨床研究揭盲,初步結果顯示該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報道顯示,Ⅰ/Ⅱ期臨床研究受試者共743人已全部完成接種,無嚴重不良反應報告,全程免疫14天后中和抗體陽轉率均超過90%。

  6月16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研製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揭盲,截至目前,Ⅰ/Ⅱ期臨床研究受試者共1120人,已全部完成2針次接種。揭盲結果顯示:疫苗接種後安全性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不同程式、不同劑量接種後,疫苗組接種者均産生高滴度抗體,接種兩劑(28天)後,中和抗體陽轉率達100%。

  在疫苗審評審批的關鍵環節,按照常規流程,臨床研究者要向國家藥監部門提出申請,提交一系列藥效試驗、動物試驗等數據和資料,經核發批件後方可進行臨床試驗。臨床樣品必須經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檢定合格。“在目前的聯防聯控機制下,相關部門的審評審批和生産環節聯動推進。”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評審部門嚴格審批程式,開展了早期介入工作,進入研發、試驗的各個環節,給予建議和指導。例如,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的技術標準部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審評中心等實時跟進,同步指導和提供技術支援,確保科研數據符合標準。

  “對於申報資料準備充分,通過立項科學性和可行性評議的疫苗申請,可提請特別專家組進行評估和審核是否可納入特別審批程式。”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首席審評員王濤表示,對新冠候選疫苗的審評審批,必須做到既爭分奪秒,又尊重科學、不降低標準,保證臨床前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項目一個不少,充分保護受試者安全。

  中國的新冠疫苗需經過嚴謹科學檢驗,方可進入臨床試驗,這體現了對人民健康負責任的大國擔當與能力。

  造福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國際合作 奏出最美“和聲”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WHO在4月發佈名為“團結”的新冠疫苗國際隨機臨床試驗計劃草案,希望動員全球力量,加快研發、加快臨床、加快尋找安全有效疫苗,加快踏上正常生活回歸之道。

  在6月7日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再次明確表示:“中國高度重視疫苗研發國際合作,已經參加WHO藥品和疫苗研發全球倡議,前不久同WHO共同舉辦關於推進‘團結試驗’疫苗研發計劃的視頻會議。”

  隨著疫情蔓延,人們逐步意識到,有效疫苗的研製僅憑一個國家很難實現,要大力踐行團結合作精神,就必須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6月11日,WHO總幹事譚德塞在例行發佈會上表示,新冠疫苗應作為全球公共産品,提供給所有有需要的人。他同時呼籲各國領導人作出政治承諾,採用相同的規程和準則研發新冠疫苗。

  “加強國際合作,企業是主體。”盧姍説,為了推進企業走出去的步伐,科研攻關組也在和不同的國際組織接洽,推動疫苗研發的國際合作。

  “中國的新冠疫苗研發與國際接軌,這為企業走出去在Ⅲ期臨床開展國際合作奠定了基礎。”英博表示,他們曾在國際會議上接到過公益組織的“橄欖枝”,但企業個體進行對接還是相對困難。

  “疫苗的跨國合作在實施過程中比較複雜。”劉沛誠解釋,中國疫苗走出去不是簡單的臨床研究實施的過程,要考慮臨床研究所在地當前及後續疫情流行情況,也要考量合作單位的臨床研究的資質和經驗等諸多問題。

  此外,國際合作要尊重所在國家的法律和文化,尊重政府和人民的選擇。為此,相關部門曾多次組織線上研討會議,邀請相關國際組織的外國同行專家與中國的疫苗研發團隊交流。

  相關疫苗研發合作計劃正在穩步推進。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5月18日發佈公告稱,該公司與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陳薇院士團隊)聯合開發的疫苗已獲加拿大衛生部批准開展臨床試驗。6月11日,中國科興控股生物與巴西布坦坦研究所宣佈簽署臨床開發合作協議,將該公司研發的新冠病毒滅活候選疫苗克爾來福的臨床試驗在巴西推進到臨床Ⅲ期……

  6月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面對記者關於“中國如何像習近平主席承諾的那樣,使國産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産品”的提問,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回應:中國的科學家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希望在衛生健康方面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下一步,中國疫苗如果完成研製和臨床試驗,在達到可以應用的時候,我們會認真落實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的承諾,把它作為公共産品向全球提供。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