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荔枝網評:“三十而立”,讓土地“種”出美好生活

2020-06-25 20:01:00
來源:荔枝新聞
字號

  特約評論員/艾佩韋

  1986年6月25日,新中國第一部專門調整土地關係的法律——《土地管理法》,經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並頒布。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1991年國務院第83次常務會議確定從當年起,每年的6月25日為全國土地日。時至2020年6月25日,我們即將迎來第30個全國土地日。“三十而立”,對於一個人來説,立起的是做人做事的價值觀和事業家庭的成就;對於土地管理事業而言,“三十而立”,“立”起的則是初心、責任和合力。

  “立”穩保障糧食安全的初心。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保障糧食安全,根本在耕地。過去,對土地的粗放利用曾讓耕地面積銳減,全國土地日確立以後,成為倡導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的重要方式。歷經30年的努力,“節地觀”“耕保觀”逐步深入人心,“天下糧倉”充實充裕。但同時,每人平均耕地少、優質耕地少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依然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以第30個全國土地日為契機,各地要“立”穩保障糧食安全的初心,用初心照亮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前行之路。

  “立”實節約集約用地的責任。在我國現有耕地中,中低等耕地比例高達70%,具有灌溉條件的耕地面積只佔51.5%,節約集約用地已經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和硬性要求。各地要切實認清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自覺肩負節約集約用地的責任,兼顧當代與長遠,把“節約”“集約”要求貫徹土地管理始終,嚴格土地供應、優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品質與效率。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發揮科技的力量,將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與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産業轉型升級等深入融合,提高土地要素的供給品質,助力集約式用地,讓每一寸土地都能“地盡其用”。

  “立”起嚴守耕地紅線的合力。保護耕地,是為了讓人民群眾能夠端穩“飯碗”,也同樣需要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全國土地日,正是凝聚保護耕地共識、匯聚保護耕地合力的良好契機。各地要對照“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的主題,強化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亮明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增強人民群眾保護耕地的法治意識。要以保障糧食安全、端穩“飯碗”角度為切入點,宣傳好保護耕地的當前價值和長遠意義,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從合理施肥、不違規佔用農田建房等身邊事做起,不斷凝聚嚴守耕地紅線的合力,逐步推動土地管理核心目標成為社會普遍認知、普遍認同的共同理念和自覺遵守的行動綱領。

  站在全國土地日“三十而立”的新起點,讓我們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堅守耕保初心、扛起耕保責任、凝聚耕地合力,不斷築牢糧食安全防線、增進民生福祉,在有限的土地上“種”出無限的美好生活。(艾佩韋)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