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貴州納雍:確保不落一人不掉一戶

2020-06-03 14:43: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提起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至今仍然有人聯想到“納威赫,去不得”的順口溜。“納威赫”是指畢節的納雍縣、威寧縣、赫章縣,都是山高谷深、生態貧瘠的貧困縣,至今尚未摘掉“貧困帽”,所以人稱“去不得”。

  黨的十八大以來,納雍縣深入貫徹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加快修復生態,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全力推進産業結構調整。截至去年底,全縣22個貧困鄉鎮全部摘帽,199個貧困村出列,45517戶、218917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96%。

  納雍縣委書記彭華昌表示,目前,我們正在加快查漏補缺,千方百計補齊影響脫貧摘帽的短板,進一步穩固脫貧成果,確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不落一人、不掉一戶。

  修復生態發展産業

  “採摘茶青一天的收入,少則80元,多則上百元。”海拔2300多米的神箐大山變成茶園後,納雍縣骔嶺鎮坪箐村村民王宗明的生活也變了樣,茶園不僅讓村民有了穩定收入,也改變了過去自然災害頻發的狀況。

  王宗明生活的改變,與同村人譚正義的事業轉型密不可分。作為坪箐村人,譚正義長期在當地從事煤礦開採,“掙了不少錢”。2009年,譚正義從“地下”轉戰“地上”,回鄉將雜草叢生的神箐大山流轉過來建設有機茶園。“這是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採煤把生態破壞了,我必須把山‘救’回來。”當時,因為生態破壞,神箐大山“一遇暴雨就洪水橫流”,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經過5年努力,譚正義終於在海拔超過2000米的高寒山區種活了茶苗,讓曾經因採煤而千瘡百孔的神箐大山重新披上“綠裝”,並最終建成了“豬—沼(電)—茶—草”迴圈發展的生態有機茶園。

  從“毀綠”到“懂綠”,譚正義呵護培植了一個綠色生態的長效産業。這也是納雍縣在決戰貧困中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縮影。

  納雍地處織納煤田,已探明煤炭儲量118億噸,位居貴州前列。因為煤炭,納雍也曾經一度“富”過,財政收入在全省都處於靠前位置,但粗放的開採方式致使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近年來,納雍縣把治理地質災害作為決戰貧困的重要內容來抓,生態修復、産業發展同步推進,實現了生態發展和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

  勺窩鎮曾是納雍縣的煤炭大鎮,紅紅火火的煤礦廠、選煤廠雖然給當地貢獻了一定財政收入,但村民的日子卻沒有起色,煤炭開採導致地基下陷,不少民房變成危房。

  為了讓群眾安居樂業,勺窩一方面將群眾搬離地質災害區,一方面積極修復生態,調整産業結構,讓廢棄的礦山變回綠水青山。目前,該鎮發展蠶桑1.66萬餘畝,養殖蠶房覆蓋17個村,建成4條蠶絲被拉絲生産線。一條種、養、加工一體化的産業鏈初現雛形,為群眾脫貧帶來了穩定收入。

  納雍縣厙東關鄉陶營村深耕櫻桃産業,全村種植瑪瑙紅櫻桃6000余畝,初春賞花、季春摘果、秋天賣苗,去年每人平均年收入超過1.2萬元。村民楊才貌種植櫻桃50多畝,今年僅出售櫻桃一項就收入逾18萬元。

  目前,納雍縣的森林覆蓋率已達58.95%,2020年新種植5萬畝茶、7萬畝皂角、8萬畝刺梨、52萬畝馬鈴薯、11萬畝辣椒,一個個生態産業在高原大地上成長壯大。

  “扶貧特崗”服務到位

  在“扶貧特崗”工作人員金麗的協調下,納雍縣厙東關鄉李子村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周勇圓了期盼已久的“養蜂夢”。

  “金麗幫我申請了特惠貸,又幫著兩家貧困戶加入我們,總共籌集了15萬元資金來養蜂。”周勇告訴記者,他在2016年養殖蜜蜂140箱,2017年就成功脫貧。

  2016年初,納雍縣結合鄉村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人員編制緊缺、大學生就業困難等實際,參照“特崗教師”等做法,面向社會公開選聘了509名扶貧特設崗位工作人員,定向定點投入農村一線脫貧攻堅主戰場,從事貧困人口精準識別、精準幫扶、政策宣傳等工作。

  據了解,納雍縣所招聘的扶貧特崗工作人員全部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平均年齡25歲,知識面廣、思想進步、綜合素質較高。

  曾長期在組織部門工作的納雍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品告訴記者:“扶貧特崗有力充實了鄉村兩級脫貧攻堅力量,使每個駐村幹部服務貧困人口的數量由此前的每人平均249人減少到138人,增加了農村幹部直接服務貧困戶的頻次,提升了服務品質。”

  “扶貧特崗”在脫貧攻堅一線都幹什麼呢?主要是當好“四員”。

  第一,當好講習員。“扶貧特崗”作為納雍縣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村級講習員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深入村級講習陣地、群眾家中、田間地頭宣講黨的扶貧政策,讓相關政策深入人心。

  第二,當好參謀員。“扶貧特崗”圍繞脫貧攻堅項目建設、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和鄉村振興規劃等要求,積極參與研究制定鄉村發展規劃。

  第三,當好協調員。“扶貧特崗”充分發揮向上要力、向外借力的紐帶作用,主動爭取政策支援,對接資金、項目、技術等有效落實,為農村發展穩定積極護航。

  第四,當好服務員。“扶貧特崗”點對點聯繫貧困家庭,精準管理貧困戶資訊,精確幫助貧困戶脫貧,促進了“真扶貧、扶真貧”。

  為了給“扶貧特崗”提供更加廣闊的成長空間,納雍縣按照“應任盡任、精準比對、人崗相適、便於工作”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將符合條件的“扶貧特崗”選任為村幹部。截至目前,該縣已有371名扶貧特崗人員擔任村幹部,成為了駐守農村的“常備力量”。

  “挂圖作戰”消除貧困

  走進納雍縣寨樂鄉葛花社區居委會辦公室,一張“未脫貧戶掛牌督戰作戰圖”格外醒目,尚未脫貧群眾的家庭狀況、致貧原因、脫貧舉措、挂幫責任等“清單”一目了然,社區黨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周勇每天都要看看“作戰圖”。

  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後硬骨頭如何啃?彭華昌告訴記者,該縣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形成了“圖管村、表管戶、方案督幹部”的掛牌督戰決戰機制。

  “圖管村”,指的是納雍縣每個村都繪製了《未脫貧戶精準扶貧督戰圖》《穩定脫貧跟蹤服務圖》《農村産業革命作戰圖》3張圖,明晰決戰任務。其中《未脫貧戶精準扶貧督戰圖》對剩餘貧困人口基本情況、“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情況以及存在短板弱項、幫扶措施、幫扶責任人等進行細化標注;《穩定脫貧跟蹤服務圖》對已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邊緣戶、監測戶進行動態跟蹤管理服務,落實脫貧不脫政策要求,確保不返貧;《農村産業革命作戰圖》對可耕種土地,按照紅色、黃色和藍色等不同顏色進行産業分區,勾繪圖斑,標注“果樹+南瓜”“茶葉+大豆”等套種産業。

  據了解,納雍縣425個行政村目前已完成産業佈局規劃,重點發展辣椒、食用菌、南瓜、中藥材、馬鈴薯等脫貧主導産業,同步培育茶葉、皂角、刺梨等長遠産業,目前累計調減低效作物70余萬畝。

  “表管戶”,即針對貧困戶幫扶、“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補短板、産業結構調整等關鍵環節,以戶為單位,制填“幫扶處方表”“常態篩查表”“土地流轉表”,細化幫扶措施,強化跟蹤管理,推動政策舉措精準落實到戶。目前,納雍縣對未脫貧的10492戶貧困群眾逐戶細化明確了幫扶措施;同時,制填《農村危房改造臺賬》《就讀學生臺賬》《大病慢性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台賬》《勞動力就業臺賬》《特困供養和低保臺賬》等9個臺賬,實行常態篩查、滾動更新,確保教育、醫療、住房及飲水等保障全面補齊短板。

  “方案督幹部”,即在今年初,納雍縣出臺《2020年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工作方案》,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挂帥並出征,形成縣到村、鄉到組、村到戶的網狀督戰體系,選派1586名幹部駐村,督促509名扶貧特崗人員發揮作用,全面參與督戰;同時,組建5個縣級巡迴督戰組、29個鄉鎮作戰隊,每月開展1次以上巡迴督戰,實行“藍、黃、紅”牌掛牌整改。目前,該縣已對履職不到位的7名鄉鎮黨委書記和2名副科級幹部進行免職處理,對工作推進不力的20個鄉鎮挂“黃牌”,5個鄉鎮挂“紅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