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凝聚力量,答好疫情防控經濟發展的“考題”

2020-05-31 16:34:00
來源:荊楚網
字號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群眾工作迎來大考,各地基層幹部在實踐中不斷“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打響了一場群防群控群治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在大考中交出了群眾工作的高分“答卷”。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經濟社會發展加速復蘇,群眾工作還要轉變“應試”思維,充分總結和利用疫情期間積累的群眾工作經驗,因勢利導,不斷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

  作風建設是凝聚群眾力量的基石,是紮實培養幹群關係的“根”和“魂”。疫情之下,緊急狀態中廣大群眾工作者迎難而上,保持良好作風,展現積極的工作風貌。當前形勢緩和,我們仍要保持深入服務群眾的良好作風不放鬆。一方面,從跨系統、跨層級、跨領域的角度全面把握服務群眾的實質,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功夫,同時,深刻總結疫情防控中的經驗教訓,挑選出一批勇於擔當、一心為民、真抓實幹的好典型,大力表彰,充分肯定,調動廣大幹部服務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另一方面,還要以務實的作風、為民的情懷做好群眾工作,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辦群眾所盼,解群眾所困,集中精力解決各種群眾身邊各種“小事兒”“雜事兒”“瑣事兒”,以實際行動提升基層對風險的認知,用務實的工作作風感召群眾、凝聚群眾、帶動群眾。

  過去四個多月,廣大基層幹部的工作作風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但相關基層工作的制度建設也成為此次疫情留給我們的“思考題”。築起群防群治的“銅墻鐵壁”,還需要制度規範和剛性約束。因此,在路徑設計上,既要有效整合基層醫療、衛生等公共領域的現有基礎性資源,推行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運作模式,科學建立群防群控的公共服務體系,也要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工作規程、規範操作流程、公示辦理過程,構建公平、公正、公開的透明辦事環境,讓群眾進得來、看得見、聽得到,最大限度避免群眾因不知情而對基層工作産生誤會。只有讓群眾知曉具體工作的相關情況,才能及時消除疑慮、解除隔閡,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援。同時,還要吸納來自社會各界的志願支援力量參與進來,增強對業委會、物業公司的引領能力,逐步形成“一呼百應”的集聚效應,在良性互動中不斷激發群眾的創新創造潛力、提升微觀機制的共用共治活力。讓制度體系的差異性和不同類型、不同層面群眾之間的矛盾搭建“安全橋”,扣上“保險鎖”。

  群眾工作從來不是“單口相聲”,而是“大合唱”。要唱出和諧優美的旋律,需要爭取群眾配合與支援,需要發動群眾自身的力量,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結合傳統和創新兩方面。在充分挖掘和發揚鄰里之間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傳統價值觀基礎上,團結群眾,厚植幹群關係。另一方面,也要緊跟時代步伐,根據新時代、新形勢特點和要求賦予幹群關係新的時代內涵,利用現代化的表達形式,增強政策影響力和感召力。例如可以依託“智慧小區”建設,搭建靈活的“親民平臺”,通過高科技手段拓展民呼我應的工作方式,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整合資源有效協商。無論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宗旨都是充分發揮“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調、民事民籌、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的共治共用作用,讓群眾有難能求、有求可呼、有呼必應,以便民的方式讓群眾的訴求得到回應。只有獲得群眾認可,才能將群眾緊緊團結在一起,在發動群眾幹事創業時才能如臂使指,如魚得水。

  大戰仍在繼續,大考仍在進行。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疫情大考之下,更讓我們看到了心繫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所迸發出的強大力量。鬥罷艱險再出發,我們還要牢牢把握機遇,堅持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堅持以人民群眾利益為根本目標,努力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準,為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凝聚磅薄力量。

[責任編輯:李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