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守文化之重 創時代之新——代表委員熱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0-05-26 13:5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兩會光明視角】

  初夏,武州山南,雲岡石窟依山靜臥。

  全國兩會召開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他仔細察看雕塑、壁畫,不時向工作人員詢問石窟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等情況。

  “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總書記的囑託沉甸甸。

  “傳統文化是走向強國的豐富資源,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這也是總書記反覆強調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委員深有感觸。

  每逢全國兩會,傳統文化都是重要話題。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續發展,代表委員們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尋求答案。

  不忘本來:傳統文化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

  從雲岡石窟出發,一路向西,穿過山脈、沙漠,就會到達另一個佛教聖地——敦煌莫高窟。

  時間回到2019年8月19日。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敦煌莫高窟考察。他強調,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産,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築、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準,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産代代相傳。

  從敦煌莫高窟到雲岡石窟,保護歷史文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為習近平總書記所牽掛、關注和思考。

  每次提到傳統文化,王勇超代表總有説不完的話。作為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院長,他常年致力於把丟失的文化傳統找回來。“關中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這次來京,王勇超代表希望國家重視關中文化傳承發展,通過內涵發掘、文化創意,讓文物古跡走出歷史,鮮活起來。

  鄉村振興,文化是魂。文化從何處來?躬身實踐中,浙江省長興縣煤山鎮新川村黨總支書記張天任代表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新時代繼承好、保護好、發揮好村級傳統文化遺産,不僅可以讓農村延續傳統、留住鄉愁,更可以發揮匯聚民智、凝聚民心、共謀民強的重要作用,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力量。”

  張天任代表以“精品村”創建為契機,建成新川村史館和初心館、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激活傳統文化遺産活力,培塑鄉村發展的根與魂。

  面向未來: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

  古與今的取捨、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一直是中國現代化之路的關鍵論題。

  “傳統文化一方面需要和現代社會協調融合,另一方面要對現代社會價值觀進行糾正、引導。”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委員主張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隨著現代化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道德秩序等問題日益突出,在廣大人民群眾心裏,傳統文化可以提供生活規範、穩定社會人心。”

  不能“躲在深閨人不識”,要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

  滑鼠一點,雲岡石窟大佛與文保專家隔空“對話”,揭秘駐顏“秘方”;刷刷手機,一起穿越回汴京,入畫《清明上河圖》。

  2020年春天,全民抗疫期間,“雲展覽”成為新風尚,全國博物館系統推出2000多場線上展覽,總瀏覽量超過50億人次,傳統文化乘著雲端走進千家萬戶。

  “疫情期間,博物館‘雲展覽’的便捷安全性凸顯,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化産品。”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委員認為,“‘雲展覽’依託數字網路和融媒技術,將文物和展覽搬上雲端,多維度展示傳播絢麗多姿的文化遺産,是當下和未來創新融合文博線上線下服務,更好滿足公眾需求,推動文物資源活起來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文化綜藝也是近年來傳播傳統文化的新手段。火了兩季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也將在年內與觀眾見面。《國家寶藏》節目總製片人、國家一級導演呂逸濤委員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一直深耕文化類綜藝,探索對傳統文化的新意表達。“文化從來不是一個靜止的存在,而是一種文脈的傳承。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我們有理由期待,文化類電視節目將繼續挖掘出更多寶藏。”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如今,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正激活人們的情感空間,喚醒民族的文化記憶。

  借鑒外來:在交流中融合,在互鑒中發展

  2020年春天,英國BBC拍攝的一部中國紀錄片走紅海外,主角正是中國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世界。

  談及紀錄片拍攝的初衷,導演邁克爾伍德聲稱自己是文化交流的堅定信徒,他堅信文化交流能促進不同民族互相理解,消除偏見。

  “縱觀中華文化自身的發展,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它是一個不斷吸收周邊外來文化並轉化為自身文化的過程。”陳來委員認為,中國文明觀有兩個基本理念:一個是“和而不同”,另一個是“與人為善”,“中華文化發展,必將有外來文化的介入,傳統文化中包含的相容並包的精神,也將會進一步得到發揚”。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2019年8月,敦煌莫高窟,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首映。

  伴著悠揚的駝鈴聲,穿越浩瀚無際的沙漠,敦煌莫高窟和柬埔寨吳哥窟趕赴一場橫跨萬里的千年之約,實現了一次超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季羨林先生曾説:“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範。”

  全國兩會召開前,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馬東平委員早早準備好了提案。通過多次實地考察調研,馬東平委員建議在敦煌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敦煌歷來是文明交匯之地,在敦煌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更能喚起亞洲人民文化交往互鑒的歷史記憶和現實需要。”更令馬東平委員看重的是,敦煌也是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文化交流的文化高地,通過舉辦“敦煌文博會”,敦煌已具備了舉辦大型國際會議的軟硬體環境。“通過平臺建設,拓寬甘肅‘交響絲路’品牌的行銷渠道,就能夠同時帶動甘肅絲綢之路文化帶的推進和建設。”馬東平委員憧憬著。

[責任編輯:楊永青]